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占山部义勇军是以马占山将军为首的主要活动在黑龙江省的一支义勇军,兴起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发动的江桥抗战是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义勇军在马占山短暂降日过程中发展受制,随着马占山再次举起抗日大旗,这支队伍迅速壮大,并发展到高潮,最后在罗圈甸被日本军包围.队伍冲出包围圈后,开始分散:马占山率领一部分队员转退苏联,并出访欧亚,一部分队员撤进关内继续抗日.马占山部义勇军是众多东北义勇军中的一支,他们的抗日活动在东北地区以及在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占重要历史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刘澜波便与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帮助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同日军的武装斗争。东北军入关后,他受党组织委派,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促使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澜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东北救亡总会继续关注与支持东北军抗战,使东北军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3.
灵山上飞下来抗日先锋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一声炮响震怒了正在绥远河套垦荒的白乙化,当年10月他带领青年学子在垦区发动了抗日暴动,组织起抗日民族先锋队并被荐为大队长,立刻得到了贺龙同志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和王震同志领导的359旅的供给和整训.1938年白乙化接受党组织安排,带领抗日先锋队迎着消极抗日而后撤的国府军东渡黄河挺进平(京)西,在京郊灵山脚下清水河畔开辟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组织、发展抗日队伍.首战清水又战斋堂接连获胜,唤起了山里沟外百姓们的抗日热情.  相似文献   

4.
论海满抗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的沈阳、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紧接着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当时马占山、苏炳文等抗日将领组建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日军的侵略,本文所要论述的海满抗战便是齐齐哈尔军队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役之一。 一、海满抗战爆发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于1931年11月4日在哈尔葛嫩江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与日军激战了16天,最后因寡不敌众,19日,省城齐齐哈尔沦陷。1932年2月,马占山在日寇的利诱威迫下,一度与日军妥协,当上了伪满洲国的黑龙江省主席。海满地区也挂上了伪满国旗。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力也随即转向了海满地区。但鉴于海满地邻苏联,形势险要,日寇恐操之过急,引起苏联干涉,不便直接使用武力,故欲采取诱降主将的手段,谋取海满地区。 当时在海满地区驻有苏炳文和张殿九两个旅。苏炳文在任中东铁路哈、满护路军司令,呼伦贝尔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他是东北军中比较有威望,英勇善战,素有军事修养的一位将领,日寇探察了苏炳文的底细,便把主要精力用在苏炳文的身上。先是邀请苏炳文参加日伪在长春举行的伪满洲国建国仪式,被苏拒绝后,又邀苏炳文到齐齐哈尔一  相似文献   

5.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是伴随着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屠杀、血腥逮捕、疯狂讨伐和野蛮奴役、迫害来进行的。14年中,东北人民生活于深深的苦难之中。 一、日军疯狂讨伐抗日武装力量 东北沦陷初期,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纷纷组织了“自卫军”、“救国军”、“义勇军”等抗日武装,一些绿林武装也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这些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被人民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最多时达30多万人。他们在东北各地展开抗日武装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很大的打击。因此,伪满初期,关东军可谓倾其全力来讨伐义勇军。日军主要讨伐和镇压李杜、丁超等各部“吉林自卫军”;王德林的“国民救国军”;马占山的“抗日救国军”;苏炳文的“东北民众救国军”;东边道一带王凤阁的大刀会和唐聚五的东北民众救国军;辽宁三角地带的邓铁梅、刘景文等的抗日义勇军。日军讨伐的方式采取各个围歼击破的方式,在关东军飞机、大炮、坦克的武力进攻下,义勇军损失惨重。有的义勇军被日军残酷地割下头颅示众,有的被俘后,被日军用作练刺杀的靶子。至1933年9月15日“日满议定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伟大意义。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陷,日冠沿津浦线大举南侵,直指山东。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鲁西人民,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奋起反抗日冠侵略。鲁西共产党人遵照党中央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担负起领导组织人民抗日救亡的重任。他们同国民党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精诚团结、共同抗日,使鲁西北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聊城失守,范筑先殉国,统一战线破裂,鲁西形势急转直下,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及时派出主力部队巩固并发展了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鲁西行政主任专署成立,标志着鲁西抗日根据地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7.
由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曾活动于辽宁省宽甸县天桥沟地区并把军部设在这里。其原因在于天桥沟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同时,这里也是日伪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8.
1931年爆发的江桥抗战是马占山领导黑龙江爱国官兵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次重要战役,使日本侵略者遭到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关于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史学界有一定的共识,但对于江桥抗战开始的时间、是否为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以及马占山降日真伪等问题仍有学术上的争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中,国民党第一战区上将总参议萧振瀛的工作卓有成效。他审时度势、反对分裂、反对汉奸、拥蒋抗日,不仅制止反蒋卖国活动,而且有效地谏蒋和平解决两广事变,为结束内战做出贡献。萧将军任天津市市长时,不仅不镇压学生运动,而且支持其妹夫、长子参加八路军;婉拒29军赴江西"剿共",保存抗日实力,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0.
杨蕴玉 《中华魂》2014,(6):10-11
正1942年我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县任县委书记。太行山地跨晋冀豫三省边界,故又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五月扫荡",包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华北局,左权将军时任总部参谋长,在指挥突围中,于辽县麻田附近壮烈牺牲。辽县人民为了给左权将军复仇,并为了永远纪念他,要求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于1942年9月18日正式易名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位真正朋友。论述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思想基础、形成及其实现联共抗日的途径。同时,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行动进行了评析,从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3.
虎胆英雄     
抗战时期,吕梁山下有一位著名的抗日英雄叫徐正权。1942年,他担任平介县(今山西平遥、介休)游击队大队长,率领游击队员在日军占领区神出鬼没,机智勇敢地开展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4.
1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师部及343旅(欠685团)以东进支队的名义,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的率领下,挺进山东,转战至鲁西平原。同年3月,我军首先集中主力对敌伪重要据点樊坝发起进攻,一举全歼伪军刘玉胜一个团。随后又乘胜连克运河沿岸的敌伪据点。5月,又在肥城陆房地区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歼敌1300余人,迅速打开了鲁西的抗日局面。115师的作战行动大大震动了驻鲁日军,他们没有想到在其迅速击溃国民党军韩复榘等部后会遇到新的劲敌。尽管日军针对115师挺进山东作了部署,专门下发了《对115师作战研究》,但对八路军的战术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占山将军的全面评价,拙著《略论江桥抗战及马占山将军其人》一文有所论述。本文试图就马占山将军的伪降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是否有当,请同志们不吝指正。一、坚决抗战,被迫“投降”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所建立的不朽业绩,这已是人所共认的历史事实。但也有人认为:马占山将军“江桥抗战伊始,他就缺乏抗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以及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36年12月12日,他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学良抗战思想的转变,从"拥蒋剿共"走到"逼蒋抗日"的过程,是诸多主观、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从东北军的兴旺、失去领土到最后将要损失殆尽也是促使张学良抗战思想的转变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占山马占山(一八八四—一九五○)字秀芳,吉林怀德人。行伍出身。后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他是黑龙江省的代理主席,当时曾同李杜、丁超、冯占海等不同意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组织军队在拉哈站、克山等地对日军作战。但因内部派系复杂,加以脱离群众,又有汉奸从中挑拨离间,遂使军心涣散,一九三二年二月曾一度投降日军、四月又宣布反正、十二月被迫率残部退  相似文献   

19.
王兆祥 《中华魂》2013,(23):38-38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紧了进犯华北的步伐。一九三三年五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人,以国民军旧部为基础,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并通电全国,实行联合抗击日寇的进攻。同盟军浴血奋战,先后收复宝昌、沽源、多伦等地,一时军民抗日信心大增。这时,部队驻地一名县长,觉得此时是巴结领导的好机会。一日,提着两只老母鸡来到冯玉祥将军司令部向其示好。冯将军一见来人便问道:“就送来了两只吗?”那县长以为是嫌他送少了便立即回话说:“今天先送上两只.改日一定多送几只来。”冯玉祥一脸严肃地说:“送一只鸡打你十军棍,送二只鸡就打你二十军棍。”言毕便命令身边的士兵执行。  相似文献   

20.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与苏联远东军建立的相互支援与合作的关系,是当时国际形势下双方反对共同敌人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互相合作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联的独立领导,在反攻东北以及解放东北的斗争中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