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袁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82-86
当代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被并称为“作家们的作家”,而王小波可以说是卡尔维诺的中国传人,他们都以对创作本身的艺术追求为自觉使命。与卡尔维诺在中国文坛的接受史相近,王小波也尚未得到当代文坛的足够关注。他们内心共有的童话精神———以童心的纯净对于世界的指认和期望更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中国作家王小波影响颇深。文章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域观照王小波小说对卡尔维诺的接受与重构,在作家自我诉求、知识结构以及投射作用等因素作用下,王小波的创作体现出受卡尔维诺影响下的启发、认同与接合,更呈现独具个性的再造、重构与偏移。 相似文献
3.
李曙豪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24-28
王小波的小说风格奇特,因而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从文体上来看,他的小说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来自黑色幽默与反乌托邦主义小说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既使他的小说具有批判的精神,也奠定了他的小说的颓废的基调。理解这两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王小波。 相似文献
4.
王银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6):51-54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王银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6.
致力于减少沉重感是卡尔维诺对其小说理论轻逸的一种诠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里,卡尔维诺通过讽刺手法直指人性的阴暗面,对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卡尔维诺比较类似,王小波在创作中也坚定地反抗着所谓的庄严滞重。但王氏小说风格的特殊性就在于,他通过对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讽刺以及边缘化的人物塑造,表达了他小说写作上的追求有趣与游戏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7.
徐国源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王小波其人、其创作,已成为20世纪末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构成了文学研究中"思"的焦点。本文深入王小波文学文本,透析其主体性精神结构,辨识其文学谱系及师承,从而探讨王小波"突围"与"拯救"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为,王小波文学创作所展示的新景观,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又一种价值境界。 相似文献
8.
伏飞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3-36
纵观中外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的研究,笔者发现,论者们的研究多数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就是那些有着"实证性渊源影响研究"痕迹的研究,实证性的材料也明显不足。个中原由何在?这是本文力图加以清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打算对"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这个文艺理论老问题作出一些反思,并提出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司方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14,28
活跃在台湾文坛的豫籍迁台作家,不管是在大陆已经开始或到台湾后才开始文学创作,在大陆时即已接受了最初的文学启蒙。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乡生活与所接受的中原文化熏陶,也以北方意象与文学精神两种形式刻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0.
李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76-83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时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11.
陈绪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3):113-116
当代作家王小波对国学、国学热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国学过于僵化、教条化,阻碍了文化人在知识领域的创新。与五四新文化人的国学观相比,王小波并没有从本质上否定国学,而是认为国学在知识的量上太少。如果说在五四是因为国学过于陈腐、不利于国民性的完善从而遭遗弃的话,那在王小波,则是因为国学视野狭小,不利于知识分子有所作为。这两种国学观都源于古希腊,前者体现出知识的实用性,王小波则强调知识的纯粹性。事实上,对国学全盘否定并非明智之举,国学不但不能遭受歧视,它还应该面向未来,积极拓展。 相似文献
12.
秦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38-41
钱钟书与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相同性表现在:他们以独到的视角观察社会,以理性的思考探究现象的本质,以讽刺幽默的语言揭露现实社会的矛盾与悲剧,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含蓄蕴藉,同时又有哲理思辨。差异性表现在:二人的幽默无论是表现手法、语言,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二人幽默艺术的分析,可以为幽默艺术在当代杂文作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增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3):52-57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14.
“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新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116-120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的压抑性情感对立结构。这个结构的两个基本版本在以后的演变中 ,一个遭到贬抑 ,另一个则不断得到强化和突出 ,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情感产生了持久的结构性影响。或许到了王小波 ,写作才真正开始了对此结构的实质性的艺术超越。本文试图将《黄金时代》放在此历史话语的背景下 ,来细致地分析王小波写作对国人情感的解放意义与其经验理性和文本叙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复调小说--王小波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福湘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86-90
王小波小说包含了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对反人性的社会政治,对专制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运用写实、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艺术方法,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和意识,是理性的.一是用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知识探索人的性爱关系,主要是展示虐恋行为和虐恋幻想的各种形式,一般是非现实的,是作者艺术想象的产物,但传达出的虐恋倾向并非作者本人所具有,而属于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是非理性的.这两个主题类似复调音乐的双声部,既独立又关联,结合成一种特殊的非对话体的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6.
罗伟文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65-71
康德美学为王国维的文学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理解和阐释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文学的范畴和文学创作主体时,王学都或显或隐地烙印着康德的影响。认真梳理和辨析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王国维诗学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康梅钧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101-107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