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复与戊戌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实地考察和中西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与中国的贫弱这一巨大反差。他从国民素质、学术传统、政治司法制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西方富强的奥秘之所在;另一方面,以西方为参照,以西学为武器,对中国的国民性、专制制度、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均作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世方略。这使得严复成为当时对西方认识最深刻,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对中国现实批判最深刻的思想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以传播西学为己任,译介了大量的西学理论和西学背景知识,在中国知识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是《天演论》一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为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严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在激荡喧的近代风云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以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为中国走向近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值此严复诞辰145周年之际,本刊特辟此专栏以缅怀先人。对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评价,是当前严复研究的热门话题,诸家观点各异,评判不一。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严复晚年的政治思想与前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从进步到保守,再逐渐转向反动的变化过程。针对这种观点,王民、邱更强的论文认为严复的政治信念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哲学是在传统思想与近代西学的双重制约下曲折演进的,这种制约具体地表现为中西古今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哲学重要分支的方法论,同样既渊源于传统思想。又受到近代西学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西古今之争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方法论思想的演变,作一粗略的历史考察。一在中国近代,严复第一次比较自觉地将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而加以突出。当康有为热衷于把西方的声光电化知识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元”等概念加以揉  相似文献   

4.
严复与章太炎都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严复以传播西学闻名于世 ,章太炎则是名垂青史的国学大师。最近 ,我们发现俩人之间有许多交接点。倡西学者兼论国学 ,讲国学者也采西学 ,有时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有时水火不容 ,针锋相对。研究严复与章太炎的重合思想 ,有助于深刻认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流程。《天演进化论》与《俱分进化论》近代西方国家的进化论传入中国 ,成为思想界的进步学说。严复与章太炎从不同途径接受了进化论观点 ,而且各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严复的《天演进化论》与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代表了他们的进化观 ,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严复的政治思想之所以一再地引发讨论,除了这一启蒙大师本身具有的思想魁魅力之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对严复政治思想表现的确定不集中,从而影响了对严复政治思想核心的反映①。我们认为,政治主要的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问题,政治的各种关系是由国家政权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尤其在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里,对社会政治制度等国家内容和形式的论争,恰恰是政治意识最高度的反映,严复政治思想的表现应该于此定位。二是就总体而言,严复的贡献主要在于政治理念方面,而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都谈不上有什么作…  相似文献   

6.
论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结合李承贵,赖虹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新民德”、改铸国民性格是他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严复认为,西方“贵信果、重少轻老、喜壮健而无所屈”①的国民性格很值得中国人效仿,但这种国民性格是...  相似文献   

7.
清末 ,国学大师刘师培热衷于吸纳西学并在交融中西学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这与严复及其译作带给他的影响关联甚多 ,严复可谓刘师培在学术上中西交融的引路人。不过 ,严复往往是站在西学立场上把握中学 ,以西学为坐标评判中学 ,故多强调中西学相异之处 ;刘师培则是要用西学佐证中学 ,故更强调中西学相通之处 ,即同的一面 ,甚至有“西学古微”的倾向。之所以有此不同 ,与两人学术观的差异密切相关 ,即在处理中西学关系的问题上 ,严复的“归求反观”与刘师培的“借西学证明中学”在立足点上存在差异。在对西学的了解程度上 ,严复也远超刘师培 ,但刘氏对西学较严复为浅的理解 ,却体现了当时多数士子接受西学的状态。在中国古典学术逐步与西学融合从而迈向现代形态的过程中 ,这种对西学看似简单、肤浅的接受 ,恰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鲁金山 《中国学术》2000,(3):299-302
严复是近代中国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对严复的研究成果虽然颇丰,但若归纳起来,实际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严复思想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早期学西学、先进、革命,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时代,如何实现由传统的绝对主义的专制王权政治向近代西方式的宪政政治转换,是当时进步思想家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留英期间他对西方式的宪政政治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确立了牢固的近代宪政政治的理念。由于当时中国缺少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不能够为中国建立一个西方式的宪政政治提供坚实基础,这便导致了严复思想的内在矛盾;即:在理念世界严氏追求宪政,在现实世界则将宪政悬置了。理念与现实这两个世界的冲突,常常使严氏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所关注的是思想启蒙。作为探讨严复近代启蒙思想之系列论文中的一篇①,本文想通过对严复政治哲学的探讨,以揭示以下主旨:在倡导思想启蒙时,他如何以西方近代的政治学说破除中国传统的政治意识,以引导广大民众树立近代的政治观。严复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政治讲义》一书里。此著虽系八篇讲稿整理汇编而成,然端的是“清末之第一部政治科学著作”③,因为其主旨在于阐述近代的政治观。在这部著作中,严复通过对西方近代政治学的阐述,告诫人们要破除政治愚昧,把政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并且着重…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性格、心态、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充满着矛盾色彩。严复一生中有常为人们提及的两个对立;(1)前期(主要从1895—1910年)文化上激进反传统主义、西学救国论与政治态度上谨慎保守的对立:(2)前期比较进步,晚年转向反动,也就是前期作为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与后期转变为“反动顽固的愈懋老人”的对立。这两个对立,关系到对严复的总体评价,故须作认真的探讨。 一 要探讨严复的两个对立,需要严格区分两对概念;一对是文化上的,即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一对是政治上的,即激进革命论与政治保守主义。近代思想家的情况非常复杂,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不一定赞成激进的政治革命,而国粹主义者也不一定在政治上主张保守主义。大体有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朱熹、李赞和严复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平等,批判理学籍制思想,反理学;严复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进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对中西学术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是以文明的视角为出发点, 从域外反观国内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在日本时期,他认为文明进步的“总因”在于思想自由,批判中国学术缺乏自由传统;游历欧洲后,则提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价值,并进而力倡中西化合,发展民族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的思想启蒙,包括近代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是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风云激荡中走过的。中国启蒙者把比较文化研究作为在中国实现观念变革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保守的人们亦试图通过比较文化研究来维护那“不死的死亡”的封建传统。中西文化的激烈撞击、落后的民族心态对于西学的抵制与化解、国际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褒贬毁誉、以及国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等等,使比较文化研究必须解决时代  相似文献   

15.
深刻地比较严复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严复和孙中山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二人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严复主要主张新民德,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等.在利己与利他论上:严复主张合理利己主义,孙中山主张利他主义.在中西文化合壁论上:严复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对中西道德资源都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伦理史上是严复开启了中西道德整合的宝贵尝试,孙中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严复,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他于一八九五年译述的《天演论》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化的产物;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翻译了《天演论》,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重新"改做"了《天演论》;严译《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占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严复与梁启超在宪政思想的渊源、目的、实现基础和制度架构方面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严复秉持更为明确的英目式宪政思想;梁启超则常把英国式宪政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杂揉合。严复的宪政思想学术气息很浓,文字表达较严谨;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现实服务的实用色彩更强,文字表达则有粗疏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十分剧烈,而变迁的实质是文化转型。贺麟先生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关 于"中 学 为 体,西 学 为 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是19世纪上半叶张之洞等人对中学与西学关系的一种理解与表述,而且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模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学为本,西学为末",即以儒家伦常名教为核心的中学是本,作为富强之术的西学为末;二是"中学为道,西学为器",即"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非孔孟之…  相似文献   

19.
对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评价,是当前严复研究的热门话题,诸家观点各异,评判不一,大抵可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严复晚年思想开始变化,在政治上也日趋保守、落后。有的学者认为,戊戌政变发生后,严复思想开始有所变化,在政治上的倾向也由以前的激进而趋于保守。政变发生后,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他投身政治的热情已大不如前,他说“复自客秋以来,仰观天时,俯察人事,但觉一无可为。”此时严复虽然也翻译西学名著如《原富人《法者》等,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远不如维新变法时那样激进,由维新时对西学的大力宣扬…  相似文献   

20.
严复译著采用申西文化比较的叙事方式,输入近代西学于晚清文化语境,在整体上开启了反对传统主义的先河.同时,从叙事层次、叙事风格和叙事內容三个视角科学辩证地对待西学,汲取有益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思想和观念,改变了晚清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有力地回应了晚清知识分子内心焦虑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挑战,为建构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崭新的认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