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脚步不断加大,在我国全面应用公允价值也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的应用情况,并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4.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文章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已采用了公允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区别:基于的平台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化;会计目标不同,后者基于受托人责任观,而前者基于决策有用观;计量的方法不同,后者的计量属性是面向历史的,前者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资产处理方式和融资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在阐述衍生金融工具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双刃剑"效应,并探索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最后提出基于风险控制观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更加明显.在会计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能够提供现行和未来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的影响,逐渐受到青睐.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特色,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与国外不尽相同.本文对此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价格形成体系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反映企业价值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试着从积极和不利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提出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相关规定的思考,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具体确认方法展开分析,重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可靠性的保障,并最终提出了一些提高可靠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公允价值后续计量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公允价值可用于会计要素的后续计量。本文认为,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能够反映其动态信息或真实价值,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于后续计量调增的当期收益不应当征税;调增的当期收益可以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但不能用于利润分配;对于后续计量出现的问题应当在附注中予以披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时的热点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为契机,通过详细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从内部控制的视角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及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4.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计量要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标准,应该以外部的市场信息作为计量的基础,同时考虑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大小、时间、风险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强制性披露公允价值的离散趋势可以增强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计量操作难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经历了3个阶段:引入一回避一重新引入.我国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在修订会计准则时再度引入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如果在公允价值理论方面无法达成共识,势必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笔者认为.影响公允价值广泛推广的主要因素是公允价值操作上的问题.目前公允价值在操作中需要大量主观判断.这样就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本文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应用于公允价值估值,不仅减少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人为操作.而且可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本文针对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体现了收入费用观而非资产负债观,且其处理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