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米山俊直在日本《社会学研究》丛书之四《社会心理·舆论宣传》一书中,写了一章《日本人的国民性》,专门谈到了日本人在其国民性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或国民文化,在日本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各界人士都热衷于谈论此道,甚至于在人们日常谈话中,象“因为是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就会怎样怎样……”这一类说法很多,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研究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不光有日本学者的研究专著,也有大量的外国人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书籍出版。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有关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观点和论述,几乎每天在报纸、杂志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观察日本人的心理、行动的类型、社会意识,到日本语言、社会结构、伦理、风俗、价值体系、世界观、美学观等等,无所不包。并且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传统国民性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传统国民性的基本特征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鲍刚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生产方式、自然风土和社会环境等要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国民性,本文论述日本传统国民性的3个基本特征。一、集团归属往从历史上来说,“集团”对于日本...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 《日本学刊》2004,(2):78-90
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民性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日本文化在许多方面渊源于中国 ,但就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而言却与中国相去甚远 ,由此造成中日两国国民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特别是人伦关系、家族、集团主义等颇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6,7(6):131-142
迄今为止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问题上。关于前者,先行研究多侧重于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而忽略了与在文化渊源上关联很深的亚洲国家的比较,其研究成果对某些人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后者,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非常重视从“风土论”即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的成因,而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略显不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毛泽东时期,而对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民性改造是否是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线、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及渊源、国民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路径选择、历史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论研究框架.这无疑为我们拓展和深化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中日国民性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辽宁社会科学院武斌本文所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之于国民性关系的问题。现代化与国民性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国民性作为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和社会心理背景,影响、限制、选择了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模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客...  相似文献   

9.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是日本国民性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但以她为代表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却因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式微。许烺光提出"许氏假说"、"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以及诸多相关的工具、概念,突破既有的瓶颈,以"心理人类学"取代了"文化"与"人格"研究,将人类研究大规模文明社会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家元》是使用这套方法研究日本的成果,其视角与《菊与刀》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民族所创立、传承至今的游戏规则,对于该国家民族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等国民性格的型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游戏规则的视角来进行国民性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学界尚属新的尝试.本文通过对日本将棋和中国象棋现行规则的比较,对日本人将善恶标准相对化且唯强者是从等行为方式的特点、重视"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的国民性格以及日中两国的社会流动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指出了通过古老的游戏规则的比较,来分析今日之国民性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富于个性的民族,无论是从其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还是从战后经济成长的轨迹来看,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而在日本的国民性格当中,可以说“实际主义”是一个重要的侧面,它突出体现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现实社会生活诸方面,成为日本国民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地认识自我,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剑涛先生所著《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理性地认识自我的新篇章。全书以中国国民性发展、中国国民性反思两个交叠的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为线索,对近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史以及传统中国国民性的精神特质、社会规整、自在表现进行了剖析,勾勒出国民性的近代裂变,并对国民新魂的塑造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对国民性问题的理论思索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历程而起步并展开的。作者概观百余年来中国人自我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日本教育面临的挑战[美]R.L.-布朗一般来说,日本及其海外伙伴过去仅仅关注其经贸上的国际化。但近来,政治家、经济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开始认识到,国际化这一日本的根本国民性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其中最小的收益是日本在其太平洋周边地区建立的霸权。日本...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多来 ,日本民间外交智囊机构“日本国际论坛”向小泉首相提交两份献策报告 :《构筑东亚安全合作体制》、《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这两份报告虽非政府文件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某些设想及其内在矛盾。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在安全方面仍将依仗美国 ,在经济方面则将以日本同东盟的关系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明末的朱舜水是赴日中国人中有重大影响的一位学者,尤其是他和日本水户学创始人德川光国的关系,更为人们所称道。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其了解较少。日本史学界虽多有论及,但就笔者所见,似感在谈及他对德川光国的思想影响方面,尚可进一步展开。为此,不揣简陋,略事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日本裁判员制度是国民同法官共同分担责任、相互配合、真正以审判主体的法律地位参与到具体刑事案件审判中来的一种新的国民参与制度。该制度规定了裁判员的选任范围、选任程序、权利义务以及违犯该法的惩处措施等。日本司法改革审议会的专家们十分看好这一制度,但日本国民却不认同。究其原因是该制度过分强调了裁判员的国民性、裁判员参与刑事审判的义务,忽视了国民的身份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及其嬗变,深刻地折射出日本国民性的局限与缺憾。日本一直缺乏有关国家理想及信念的独立主张和明晰界定,难以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已的位置。日本民族强烈认同"权力至上",在国际社会既不能以德感人,也不能以理服人,只能恃强凌弱,屡屡生战生乱并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文化的自主性,尊重社会制度及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坚持将"和平"与"和谐"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在未来一个不会太长的时间里,中国再度赢得日本的尊敬,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社会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研究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壮大、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成果增多等方面。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方法论问题。近年来,有的学术会议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郁达夫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君 《浙江学刊》2002,1(2):132-140
本文在详尽考察相关的直接资料及周边资料的基础上 ,试图对郁达夫的日本观这一问题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探讨。在留日文人中 ,对日本国民性的阐释 ,以郁达夫最为深切 ,理性的视线 ,保证了他冷静地区分其结构中的优与劣。对日本文化特质的描述 ,在显示其独到的美学判断力的同时 ,更发散着对我国古老文明的憧憬。他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态度 ,存在着理论判断与实践处理的某种抵触 ,但密切的关联难以否定。其日本观的两重性特征 ,折射着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轨迹  相似文献   

20.
两点期望     
日本研究所建所已经 2 0周年了 ,这是值得祝贺的。首先是因为这个研究所的建立 ,可以说是新中国建立后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的开始。记得在 50年代 ,中国党政军机构的某些部门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 ,有从事对日研究的 ,但毕竟只是研究日本的某些方面、某些领域 ,如政治、军事或经济 ;在个别的大学里 ,则只有从事日本历史或文学研究的。到了 60年代 ,因毛泽东主席倡导研究外国 ,于是在当时建立了一批研究外国的研究所 ;就日本研究来说 ,也在新设的东南亚研究所内搞了一个三四人的研究小组 ,并在几个大学设立了日本研究所 ,但未及对日本进行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