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受这种隐蔽、师承方式的局限,其生存状况十分脆弱。非物质文化"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决定了口传资料、口传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鉴于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口述档案的定义不易过窄,应该涵盖"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头传说、活档案"等口述资料。否则,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不利。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整个民族发展史的见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同是垃圾一样被清理一空了,这种状况让人痛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加以研究,要切实让每个公民都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而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参与,而是全民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品等,它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城市文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文物、建筑群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音乐、舞蹈、艺术、文学、工艺技术及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从不同方面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诸如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那达慕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但这些成果比较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系统研究,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鲜活的文化基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弘扬民族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经济建设服务,将会起到较大作用。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类型、特点和新时期档案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档案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管理的必要性,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应采取如下措施:成立专门机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申遗和为遗产鉴定工作服务,实行分级保护,拓展档案收集途径等。  相似文献   

6.
华侨谱牒的档案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达宏 《东南学术》2003,(6):141-146
本文在阐明华侨谱牒的档案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从档案功能的角度阐述了华侨谱牒对侨史研究的历史凭证价值及文化传媒价值 ,提出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要加强华侨华人档案的立法建设 ,更好地开发、利用华侨人文档案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产和蕴含于其中及传承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极大的加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中国也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正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城市规划"千城一面",大规模建筑群充斥城市,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丧失.中国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化目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广泛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主题,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和民众务必引起重视的重大课题.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对于现今中国乃至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认真审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造成文化遗产危机的内在根源,借鉴国际文保先进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框架.  相似文献   

8.
三亚今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五大类。通过专家把脉、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但也存在着群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资源保护措施没有及时有效地落实,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地方抢救挖掘和专家论证相结合,政府导向和民间参与相结合,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避免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漠视甚至破坏;运用现代技术深入挖掘,科学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加大保护执法力度;注重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在充分认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的前提下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需要借鉴已往国际上抢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种经验,也需要密切结合本国国情的各种实际,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实施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建立工作的有效机制成为可能。因此,文化圈的理论和方法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工作中就有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2.
葛星  李建 《东岳论丛》2007,28(4):186-188
为加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构建起包括拉网普查、教育传承、行政参与、专家咨询和功能转化在内的完整的保护结构体系,进行立体的、全面地、综合的抢救和保护。这不仅对于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社团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阵地,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传承者,为大学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载体,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社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体功能的体现。然而,活动经费短缺、相关指导不力、社团自身的传承不继不仅影响了社团的发展,也影响了其载体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其载体功能,需要引导学生社团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为他们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同时也要建立学生社团档案制度。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对古籍的保护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古籍保护的历史过程,总结"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各地的成功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的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繁盛,族人为了团结族人,联宗、睦族,开始大量地编修谱牒,家谱数量达到历史之最,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家谱善本这一宝贵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徽州族人在编修家谱时所呈现出的一些显著性特点,为后世族人更好地认识徽州宗族、徽州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顾军  苑利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52-56
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既是该工作的重要倡导者、参与者,也是领跑者、获益者.但我国在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在农业生产系统七大要素的方方面面,包括:缺乏对优秀传统农耕技术有效保护;缺乏对优秀传统农作物品种有效保护;缺乏对优秀传统农具制作及使用技术有效保护;缺乏对外来物种有效监管;缺乏对当地农民队伍有效保护;缺乏对传统农耕信仰有效保护;缺乏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有效保护.有必要通过自上而下的严格监管和"红黄牌"制度,将"通病"和问题化解于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劳动人民留下了许多智慧和创造力的建筑文化结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大发展,与此同时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也迎来了诸多问题,如何立足当今时代挖掘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制定并采取长久的遗产修缮保护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由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所著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详述了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充分意识到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