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情境下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促进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长远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游客生成的网络文本分析游客的形象感知。结果发现,尽管游客对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形象感知受限于古色古香的人文景区型江南水乡小镇,但是从游客形象感知中也能较好地识别出两个古镇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游客对两个古镇有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古镇的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感知—期望感知—潜在感知”三个圈层旅游地吸引体系结构;游客对两个古镇的整体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程度上以一般情绪为主,游客对南浔古镇的情感体验优于甪直古镇。最后,为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旅游地形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践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重要产业,适度旅游商业化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学界还缺乏旅游商业化测量的科学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识别旅游商业化游客感知维度,借助混合研究方法编制游客视角的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评价量表,对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古镇和浙江省乌镇东栅、西栅景区781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商业气息、生活气息、核心吸引物感知和旅游情感都直接影响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程度判定;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并确认了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四维结构,发现历史村镇商业化感知可进一步提炼为文化交织、服务水平、本地生活等三个认知形象因子以及心理感受情感形象因子。以往研究大多强调商业状态影响商业化程度,本研究实证检验文化交织、本地生活等感知内容也是游客旅游商业化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能够在实践上为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旅游商业化管理以及企业经营提供指导工具,在理论上丰富旅游商业化、旅游感知与形象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采集携程等旅游网站上以"武陵源景区"为主题的62篇游记,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内容分析法中的词频、高频词语义网络和情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武陵源整体意象感知是以"石峰溪流"为主的自然景观类旅游地,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为徒步或索道观光,对餐饮、娱乐等感知不够强烈;文本语义网络基本呈现核心—次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情感形象成分以积极情感为主.并为武陵源景区意象的完善和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鲜明生动的地域形象和内涵深厚的地域意蕴会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而旅游地需要更加具有明确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意象,以地脉和文脉作为构成基础,推动旅游"意"与"象"的互动演绎,同时关注其动态发展以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古镇旅游作为新型旅游产品之一,在当前火爆发展的背后其雷同化、过度商业化、文化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思考方向.因此,从体验出发,以李克特量表为测量工具,借助SPSS软件系统性地测度分析旅游者对旅游地意象感知,进而了解旅游地的核心资源和属性吸引力,识别相较于其他旅游地的优劣势,摆脱同质化窘境,打造地方化体验.  相似文献   

5.
以马蜂窝旅游网的游客游记数据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对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高频词以名词为主,主要反映旅游吸引物、地方、特产及当地特征等,可归纳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服务与设施及旅游体验与评价4个维度,其中旅游吸引物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最高,旅游环境氛围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次之,游客对旅游服务与设施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住宿上,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了解和正面评价。高频词语义网络中,“碛口”和“碛口古镇”形成核心聚集区域,“李家山村”和“黄河”形成次核心聚集,外围词汇主要涉及旅游吸引物、游客评价及地方等。情感分析中,游客积极情绪占比最大,消极情绪占比次之,且主要来自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吸引物及旅游环境氛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主题公园多元化主题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题公园是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多元化的主题特色是实现主题公园区别化的关键要素,景观营造是体现主题的直观方式。在对主题公园及多元化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元化主题的景观资源特征,结合目前主题公园主题的应用情况,从资源环境、区位选址、游客需求、主题建构四方面较深入探讨了主题公园景观营造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乡村旅游地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发展环境,研究游客感知价值与其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能提高乡村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成都三圣乡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了由管理与服务价值、设施价值、景观价值、项目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成本价值7个维度26个题项构成的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游客重游意愿和感知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三圣乡游客重游意愿与感知价值的精神价值关系密切,但对成本价值表现不敏感;重游意愿对景区的设施和项目表现为负面感知价值,且对娱乐设施的负面感知强烈。因此乡村旅游景区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游客精神方面的享受并增加娱乐性强、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设施和项目方面。  相似文献   

8.
体验旅游是当前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在我国旅游产品设计中,尤其对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活动项目普遍存在忽视游客的体验原真性需求的现象。通过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其旅游体验的基础上运用ASEB分析法,研究黄姚古镇景区在发展体验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寻找关键性要素,构建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姚古镇景区游客体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标志性景观在旅游地发展中起着核心引领作用。文章以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为例,结合历史资料和实践调查,解析了其从文化遗产景观演变为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引领,在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等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下,促使“天骄圣地”这一地方符号逐渐转变为地方旅游符号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有效拉动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地方旅游符号的特色优势。要在新时代维持和强化地方旅游经济优势,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下调整旅游符号,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符号系统,从顶层设计、企业协同到居民参与,从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层面实现全域一体化和立体化协同。  相似文献   

10.
运用扎根理论,对棣花古镇游客网络点评资料进行归纳式感知提取与分析,构建古镇景区游客感知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古镇旅游持强烈的正面感知,给予了较高评价;但商业气息过浓,同质化突出,营销宣传不足等成为突出问题。特色旅游小镇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对游客感知评价的监测与管理,从产品创新、特色保护、营销宣传、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游客的正面感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1.
游客旅游感知是旅游者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国内学者更侧重对境内游客旅游地感知研究,特别是不同类型旅游者感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动机-体验-收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黑色旅游体验和收获的结构模型,并且选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黑色旅游体验和旅游收获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感知原真性和旅游体验共同影响黑色旅游收获,游客的黑色旅游动机能显著影响其感知原真性,拉力因子既是黑色旅游体验又是感知原真性的有效影响因子,游客对黑色旅游景点的感知原真性能显著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而游客的黑色旅游动机不能显著影响其旅游体验,旅游动机和旅游拉力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脉是区域旅游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质量因子,是区域文化的精髓,旅游地的灵魂.文脉对于旅游主题的确定、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定位、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旅游地开发时序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准确把握区域文脉,打造旅游地及其产品,并以文脉展示为核心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经营战略,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体验过程的游客感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客感知评价不同于一般服务业或其他行业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按照游客参与旅游的动态体验过程,从景观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三大方面构建了游客感知(Tourists'Feedback Index,TFI)评价的概念模型和含有11个测评变量37个测评指标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定量测评方法,并在武汉木兰山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游客感知受旅游体验全过程的影响,随游客人文特征、游览时间、游览内容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该指标体系覆盖了旅游体验的全过程,测评方法为旅游经营管理者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邢小利 《社区》2010,(11):17-17
昭明书院在乌镇西栅。乌镇西栅是新近建成开放的。虽然东栅也经过整修,已不是原始古镇民居,但是比较起来,西栅更新,看起来也更漂亮。我的感觉,这是按照一种文化理想打造出来的仿旧江南古镇。我们是夜里去的,到西栅老街.先要经过一片灯影闪烁、水波粼粼的湖水。进了景区大门,先到码头。乘免费渡船摆渡,让人先体验了一回水乡的感受。由于我们晚上住在西栅外边,需要按时赶回,所以只是匆匆地在西栅走马观花了一回。  相似文献   

16.
借助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旨在探究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感知、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链式多重中介模型以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为起点,情感形象、认知形象与满意度为中介,形成影响行为意向的路径结构.研究表明: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阐明了游客参与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机制,对新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评价理论和一致性理论,以游客体验价值、游客参与度和游客怀旧感为中介变量,以旅游疲劳为调节变量,构建电影旅游地游客行为意愿的研究模型,分析电影旅游体验激发游客行为意愿的路径。研究发现:电影旅游体验正向预测游客行为意愿;游客体验价值、游客参与度和游客怀旧感在电影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旅游疲劳在游客体验价值、游客参与度和游客怀旧感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旅游疲劳在电影旅游体验通过游客体验价值、游客参与度和游客怀旧感对游客行为意愿产生的间接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创新旅游项目以优化旅游体验,健全休闲设施以缓解旅游疲劳等对策,以推进电影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采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株洲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属性的12个指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的优劣势。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可进入性、消费价格持肯定态度,但旅游基础设施和食宿旅游要素仍是乡村旅游的短板;总体看来,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各属性指标的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且差异显著。依据IPA方格图中的分析结果,株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继续提升、重点改进、努力拓展、适度调整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山岳型景区在我国旅游发展及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游客评论网络文本分析安徽省5A级山岳型景区的形象感知与情感表达,结果显示:自然景观是形象感知的主体,游客对景区产品体验、形象感知及情感表达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感知高频词为景点、设施、服务和体验4大类目,且呈长尾型分布;语义网络图呈“核心—边缘”状分布,整体呈以景区、风景、缆车为节点的三核多层格局,各景区呈以景区名为节点的单核多层次格局;情感表达积极占比较高,中性和消极占比较低;在旅游要素满意度中,对住、行、游、娱的满意度较高,对食、购的满意度较低。当前,应通过宣传特色资源、提高景区形象辨识度、推动设施环境建设、推进产品创新开发等措施,不断提升景区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黑色旅游属于情感化倾向较为明显的一种独特旅游形式,旅游体验中会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变化,然而,现有散落在黑色旅游中的情感体验研究,多以静态的单一维度呈现,情感体验的内部导向路径和传导机制仍是一个黑箱。选取汶川黑色旅游地的遗址区、纪念区和新建区为案例地,以旅游者评论和游记数据为分析单位,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汶川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传导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视角探究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黑色旅游情感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内观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对死亡与新生的两极观照和价值找寻,在从悲伤情结到珍爱认同的情感逆向正迁移中实现自我精神的心灵超越,在时空路径上依次经过情感唤起、情感回应、价值内化和情感输出四个过程。同时,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传导机制是旅游者、黑色旅游吸引物、标志物(黑色旅游吸引物的信息)、自然社会环境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整个系统在“内观化生成实践”的传导路径上遵循着“多重作用力产生—黑色旅游体验—意义与价值生成”的循环运转逻辑。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黑色旅游情感体验的过程性理论,亦能更好地理解负面情感体验的正面意义传递,且为当前处于“降温”调整期的汶川黑色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化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