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要素在工业制造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工业制造作为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重点领域。从理论上看,数据要素在制造业领域的乘数效应发挥,其理论基础是数据化理论、工业互联网理论、数据生态理论、数据驱动决策理论、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可以从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制造与服务能力等流程全面应用数据要素实现,也可以从数据要素为制造业提供模拟、仿真、优化、控制、预测等维度来实现。在政策上,要强化数据文化,推动数据互通、共享、复用;在制造业数据相关的底层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适用制造业数据开发的通用工具;推动算力、算法、存储等相关配套设施与数据要素协同,支持数据要素相关的数据经纪人、数商、交易服务机构等协同发展,建立健全良好的数据生态;推动建设国家制造业数据中心,完善国家、地方、行业、团体的分级体系,对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形成区别化的分级分类制度;强化制造业数据的安全保护标准,引导、推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数据安全自律,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国家数据局等部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如何有效释放“数据要素×”效应,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数据要素×”概念界定,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微观机理、宏观逻辑的分析,研究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数据要素×”实现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的转变,发挥作用的机理是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是发挥乘数效应的基础,数据要素化、场景化和资产化是发挥乘数效应的途径。“数据要素×”要坚持需求牵引,以公共数据应用场景为基础,运用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丰富公共数据价值创造模式;探索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多元化供给模式,探索政企数据统一对接与合作机制,建立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规律的数据资源供给体系;大力培育应用型数商,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打造数据融合应用典型案例;加强学界和实务界开展联合研究,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数据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不仅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数据要素具有可复制性、强协同性和可衍生性等特质,从用户汇聚到数据汇聚的转变,数据已成为维系数字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产要素的单一赋能作用,数据要素通过牵引科技创新、改造生产制造、促使协同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其乘数效应,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所倍增的数据要素供给效力,成为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机制。从整体性思路与系统性逻辑维度看,需构建整体架构以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而数据要素的加入,尤其依赖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发挥的内在机理,能够驱动科技创新、智能化生产、产业链协同及决策优化,进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框架,能够有效推动技术革命性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能够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确保数据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充分涌现,需提升数据要素供给水平、同步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明确数据要素产权归属、保障数据要素合规运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据要素驱动的新经济模式蓬勃发展,“数据要素×”推动的乘数效应初步显现,如何进一步挖掘数据应用场景,通过多场景利用、复用和整合扩大数据乘数效应,成为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问题。数据流动、供给和应用已成为数智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以促进数据安全高效流动为基础,通过聚合高质量数据形成大规模数据集合,以扩展数据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为路径,形成数智引擎激发数据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智化建设存在广泛的需求与挑战,一是数据要素流通的深层需求有待发掘,二是充分供给高质量数据的途径尚需进一步探索,三是大规模数据应用复用存在广泛的开发空间。研究表明,应当以法治手段引领数智化社会建设,通过构建数据流动通用规则,以数据开放深化协同共治,以中国智慧引领国际共识,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据价值是亟待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建设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为破解数据要素流通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从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内涵和数据要素的特殊属性相结合角度来理解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的科学内涵,是指“统一”的数据产权制度、流通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安全治理制度,基于效用敏感性的数据要素“大”生产、基于生态圈的数据要素“大”分工、基于双重信任困境的数据要素“大”流通以及基于场景依赖性的数据要素高“质量”,基于网络效应的“竞争机制”、基于成本结构特性的“供求机制”和基于数据外部性的“价格机制”。从数据要素市场演化的历史逻辑,数据要素助推经济增长、赋能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逻辑,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建设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具有必然性、科学性和必要性。据此建议加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消除阻碍数据要素跨部门、跨平台、跨地区流通的壁垒;坚持分层次、分区域逐步推进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框架,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既引发数据安全风险等负外部性,也会带来分享经济价值实现等正外部性,"大数据悖论"现象揭示了双重外部性成因。基于"外部性内在化"原理赋予信息主体以个人信息权并赋予数据控制者以大数据财产权虽有助分别规制其双重外部性,但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其双重外部性规制彼此交互影响而面临两难困境。法经济学关于"损害之相互性"理论证立了基于"风险导向理念"规制个人信息处理以破解其两难困境的经济逻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赖个人信息处理的"外部性外部化"而实现分享经济。法经济学关于"公地喜剧"理论证立了基于"外部性外部化"规制个人信息处理而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的经济逻辑。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制有赖从"压制型法"到兼及"回应型法"的理念转换,从"外部性内在化"兼及"外部性外部化"的机制并举,从数据资源权利配置兼及数字技术权力干预的措施协同,实现大数据产业创新与个人信息安全的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减排压力巨大;为实现政府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从而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的减排策略。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从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区域的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明显弱于中部与西部区域;东部与西部区域对中部区域的溢出效应明显强于中部与西部区域对东部区域的溢出效应;区域间碳排放反馈效应很小,各区域差距也较小;能源直接消耗部门的总效应值远超其他部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区域和部门角度对中国碳减排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从劳动收入分配视角研究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配置能够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劳动收入分配对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受到数据要素配置门槛作用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后。基于此,提出完善数据要素配置体系、优化劳动收入分配机制、制定区域差异性发展方针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水平,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效助益。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较大,发挥着引领全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由于南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却较小;南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邻近性特征,与东部沿海、中部、西南地区相互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0.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学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经济联系。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与其他经济区域产生经济联系并相互影响。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他国内各区域的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内部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高;东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邻近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服务于远距离、高时效、开放性运输的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网络促进了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对先进制造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了准确评估这种作用,本文基于包含外部性因素的成本函数模型与库存决定模型,采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似无关回归、代理控制、工具变量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机场对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成本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机场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一方面,机场交通服务有利于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制造业以增加劳动、节约中间品的方式调整要素比例,降低要素成本。另一方面,机场交通服务有利于先进制造业优化行业库存管理,在要素需求和要素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节约企业库存持有和库存成本。此外,机场基础设施对先进制造业成本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空间溢出效应既存在于具有直接航线连接的“相邻城市”之间,也存在于具有类似产业结构的“相似城市”之间。  相似文献   

13.
2021年欧盟《数据治理法》规定了公共部门机构、共享服务提供商、数据利他组织和欧洲数据创新委员会等共享主体机制,旨在推进欧盟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开发利用。就实际意义而言,欧盟数据共享主体能够促进数据的重复利用、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社会组织利他共享等,但是现存问题也值得深思。在我国《数据安全法》已经生效的大背景下,欧盟数据共享主体的运行逻辑可以在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职责、经营主体数据处理角色、第三方组织数据媒介功能等方面为我国数据共享主体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创新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已有文献对生态创新内涵的界定并不统一,但对生态创新对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一致认可的。生态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和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这使得经济主体缺乏主动生态创新的动力,所以政府监管的推拉效应和制度政策的激励效应对生态创新十分重要,财政政策更是激发生态创新的重要手段。既往研究在研究尺度上更加偏重企业生态创新,相对缺乏对区域生态创新的全面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更加偏重单项财政政策,相对缺乏对政策间替代性或互补性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则更加偏重定性分析,相对缺乏对定量手段的优化应用。未来研究可将重点放在区域生态创新领域,注重财政政策的组合以及生态创新在区域间的协同,构建促进生态创新的财政政策体系,既在学术研究中寻求突破,又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大学城开发、建设对城市和地区经济产生的效应包括土地补偿效应、消费拉动效应、投资乘数效应、人文扩散效应,以及环境生态效应.大学城经济效应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补偿效应逐步下降、趋于消失;乘数效应先升后降、缓慢消退;消费效应逐年增加、持续作用;人文效应缓慢释放、加速扩散;环境生态效应先降后升、长期释放.因此,应理性看待我国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建立科学的投融资模式,发挥大学城的文化先导作用,建立开发大学城建设的长效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市场参与者动机匮乏构成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不足、场内交易市场活跃度低的微观原因,运用“动机—能力”理论框架解析数据要素市场“参与难”问题,特别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成为数据要素提供者的能力条件。从市场供给侧培育的角度,提出“数据要素型企业”概念,将其定义为“数据要素市场中直接参与数据资源要素化的企业”。数据要素型企业应在数据要素生态中参与数据生产的链条,链条的最终产物是数据要素产品,其并不特指某一类型的数据商,而是强调以数据要素产品为产出的业务能力。扶植数据要素型企业可参照以“硬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模式,同时需要结合数据价值链、数据资产的特征。基于全局视角对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数据要素型企业、作为需求者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各行业企业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提出了系统性的、激励相容的培育方案。面向各类市场参与者,从政策设计角度提出生态互联、资质认定、财金联动、应用激发四个方面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探讨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剖析了廉政文化建设价值实现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政府进行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文章从工业企业生产率视角识别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地级市统计数据,考虑城市人力资本变量的内生性后,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研究城市人力资本对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后,城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越高,工业企业的产出越高,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显著,且人力资本正外部性主要存在于人口规模300万以上的大城市.从工业内部看,行业内人力资本正外部性随城市规模扩大逐渐增强,而行业外人力资本正外部性随城市规模扩大逐渐减弱.从企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从城市人力资本提高中获得的正向溢出效应更大.此外,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越高,地理区位距离港口越远,越不利于工业企业产出的提高.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发挥大城市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对新时期经济可持续增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将产业分为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两个部门,应用Feder两部门模型研究发现:旅游产业产出通过与非旅游产业部门的弹性关系而影响其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通过数据检验表明:旅游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带动和溢出效应都很显著,直接带动率为5.06%,溢出效应为-34.43%;旅游产业的平均要素边际产出较传统工业的平均要素边际产出高出5.33%.以旅游产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和对非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作为聚类指标对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我国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具有区域差异,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别:经济发达、旅游发展水平高、高带动、高溢出的地区;经济发达、生产效率高、高带动、高溢出的地区;带动及溢出效应不显著的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发展水平高、高带动、高溢出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