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中“怕”“看”“别”都分别由害怕义动词、观看义动词、禁止义否定副词发展出了表示担心一认识情态的标记词用法。其语法化过程分别是:怕:害怕→担心→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看:观看→提醒注意、警告告诚→担心→认识情态;别:禁止劝阻、警告告诫→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这些语法化途径都可以找到跨语言材料的验证,因而具有类型学的意义。另外,在实词虚化的过程中,都伴随从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经过了从具有语法主语到具有言者主语、从命题功能到言谈功能的变化,说明这种语法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政治语言中副词“唯”衍生出了动词的用法,根据其能带宾语但不能加时体标记等语法特征来看,“唯”应归为状态动词,表达“以 N为唯一行事标准”之意。从“唯”发展到“唯”是一种逆语法化,它依赖于从“唯 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它们孕育于“唯”族成语(“唯 NO是 V”“VNO唯 NC”和“唯 NC是 V”)的“有形断裂”式系列变异,自浅而深的变异阶段是“插词”变异、“易位”变异和“失落”变异。“失落”变异的遗留“唯NC”在频率效应和主观化的影响下,发生“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推动了“唯 NC”的形式独立和表意完整。随着 NC的自由发展,受韵律作用的促动,“唯+NC”的重新分析得以完成,“唯”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V在/到NL”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主要视动词性质而定。不少动词后能直接带上宾语或补语,显现出“在/到”仍具有一定的动词性。“V在/到NL”式中那些异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用法,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不可忽视方言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益阳方言中的“在咯(哦)里”是表处所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在这(那)里”。按照作用划分,益阳方言中“在咯里、在哦里”的用法有三类:一是单用,作句子的状语或谓语;二是直接和动词结合做持续体的标记;三是用来加强语气。其中,后两类中的“在咯(哦)里”进入句子以后,对句中的动词是有选择的。在益阳方言中,“在咯(哦)里”的用法不同,其所表达的语义也是有差别的,这在古汉语和其它方言中也有类似现象。因此,“在”加处所指示代词作情态标记有普遍的类型学意义,这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南京方言中存在两种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的结构:“V不起来”与“阿/还VP”。它们与普通话之间的部分对应使得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很容易忽视二者的区别,直接把与普通话不同的方言用法带入普通话,因此,只有明确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在学习普通话时避免方言语法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6.
围绕新兴动作行为类“N+V”复合词展开,在描写分析其结构类型、语法及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其生成、理解机制,并阐述其传播与变异情况。该类复合词从语法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名/人名/普通名词+动作动词,语义上用于指称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这类词语的出现是认知精细化投射到语言层面的结果。此外,名词的显著度、图像的辅助作用、信息浓缩与代码化、语言接触等因素都推动了这类复合词的生成和发展。其传播则经历了“个人偶发行为→群体模仿或激活群体特征→范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常宁方言中“得”的能性表达主要有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两种用法.作助动词用时构成“(不)得 V”格式,作补语标记时构成“V(不)得”、“V(不)得O”、“V得OC/VO不C”、“V得/不CO”等格式.“得 V”一般用于疑问句、否定句中,使用范围受限;“V 得(CO)”使用较自由.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出现在“得 V”中,“V 得”中的 V 只由动词充当.“得 V”一般表主观能力和对客观事件能否实现的主观估测;“V 得”既可表主观能力、推测,又可表客观可能和情理许可.二者分工除部分重叠外,处于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8.
“全速、高速、公然、全能、稳步、大力”这类一般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主要是表动作变化的动态动词)、表示情态方式或状况的词称为方式词。方式词和副词、形容词、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本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方式词和区别词是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即加词层级,它们在分布上有互补关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  相似文献   

9.
“在”由处所动词发展出时间副词的用法,句法上,经历了从[V+VP]到[Adv.+VP]的重新分析;语义上,经历了表“存在”→表“在……状态之中”→表“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虚化。文章通过大量例证,对“在”跨方所一时态范畴演化过程作详尽的论述,同时讨论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过程。提出时间副词“正在”是“正”和“在”叠加使用的结果,“在”突出当前一段时间动作行为的存在状况,是时段概念;而“正在”的语法性质与“正”更接近,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位置,是时点概念。  相似文献   

10.
湖南汨罗湘语的持续体标记极为丰富,多达22个,可分“状态持续”“事件持续”两种,其用法存在交叉,但各有独特的使用环境。其中,“事件持续”标记语义上还存在“使然”“非使然”之别。这些标记遵循东南部方言的演化规律,“状态持续”标记“起、到、得、住”由同形动词经动相补语或实现体助词阶段虚化而成,“起个、到个1”则是持续体助词“起/到”与量词“个”发生词汇化的结果;“事件持续”标记结构上类似于唐宋白话中的“在里”,由介词结构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11.
<正> 普通话“来,去”这一组趋向动词只有两个成员,潮州话却有三个:“来_1,来_2,去”。其中,“来_1”读阳平(55),与普通话的“来”相当。“来_2”的调值24,是一个内涵丰富用法奇特的词儿。“来_2”也常说成“来_2去”,两者音节、语法结构不同,用法稍有差异,但其词汇意义相同,在实际话语中一般可以互相替换。袁家骅等著《汉语方言概要》(下称《概要》)讲到“来_2”的语法特点,可能限于体例,说得过于简略,且未能细心留意其调值。王彦坤《潮州话动词或处所名词前面的“来”》一文(下称“王文”),对“来_2”的音读、词性、用法和来源作了有益的探讨,但其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且囿于论题,没有涉及“来_2/来_2去”作趋向补语的用法。要真正认识“来_2”的真实面貌,还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分析并且绘出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i//u/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元音/■//i//u/各种变体的分布格局。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结论为:/■/元音音位出现[■][■]两种变体,后置元音为鼻音时出现[■]元音变体;/i/元音音位出现[i][■][■][■]四种变体,从[i]元音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来看,符合典型变体的特征,可以作为典型变体;[1]是条件变体,出现在[ts][s]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出现在[■][■][■]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后置辅音为鼻音[n][■]时出现此变体;/u/元音音位有[u][■][ǔ][■]四种变体,[u]为典型变体,[■]元音为自由变体(或称“条件变体”),此元音在有些词中有清化或者弱化的现象,清化时出现[ǔ]变体,弱化时出现[■]变体,但是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