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的文学理论批评不但已经开始独立于作品,而且也独立于文学,实现了与哲学、诗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融合.批评的独立带来批评的僭越:对作品的僭越,对作家的僭越,对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僭越.  相似文献   

2.
重建文学批评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创出了五彩斑斓的实绩,但文学批评没有跟上文学前进的大潮,滞后于文学创作的现状已成为共识。新术语、新概念的引进扩大了批评话语的空间,但因缺乏对批评对象有机地分析,从而导致大而无当的浮嚣之风。真正的批评应是心灵的楔入,应是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之间“心路历程”的探险,其批评话语同决定批评者命运与灵魂的时代、民族、人类是血肉相融地和在一起,才能导致批评文体的高度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相似文献   

4.
申载春 《阴山学刊》2006,19(1):35-40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文学观念产生于文学作品出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根据掌握的现有资料证明,是在“诗三百”出现之后,适逢我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时期。但是,严格地说来,两汉之前,只能算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准备期——文学观念的准备,两汉之时,有了对文学观念的初步阐释与演绎,真正的文学理论批评才开始发生。 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具体地说来,在先秦两汉八百余年间,产生了三个文学观念系列,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论述丁柏铨新时期小说批评的个性特征:通过建立参照系而整体把握新时期小说的各种思潮、流派、现象;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始终突出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剖析,均不随波逐流而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曹莹 《青海社会科学》2007,4(5):104-108
朱光潜早期的文学批评从作品—作家关系的角度切入,体现出一个重要原则,即人格与风格相统一。在这一原则下,朱光潜受到圣伯夫、小泉八云、克罗齐等西方批评家的影响,衍生出三种批评方法:一是"诠述",二是"导解",三是"美学的人格"。对这些批评方法,朱光潜不仅在自己的文章里加以评介,还将其运用到具体作品的批评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兼论传记式批评的偏颇王宇作家个性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古老而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文如其人”,作品与作家人格(个性)是统一的。一种意见认为“文不如其人”,作品与作家人格(个性)并不统一。双方都能从文学史中找到充足的论据,...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魏晋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使声律问题从翻译语境中整体移入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结合本属于音乐艺术的"五音"以及文学语言的被发现,最终形成了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价值是文学的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决定了文学必然具有功利的意义 ,但它是以蕴含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中的。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 ,就是要认识清楚文学具有知识、伦理道德、认识的教育价值 ,又要探索其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俐俐 《学术研究》2004,(10):124-128
以展示艺术价值为目的的文本分析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应该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项任务。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本之内的形式性质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进而转换到文本之外的批评 ,是在经典作品的张力容纳进批评家的发现和解释的有效途径。批评者作为“有血有肉的读者”的性质 ,决定了对作品中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发现将会是个开放、持续的过程 ,发现于是具有了“发明”的性质 ,这必将激发我们对于文学批评的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交流越来越便捷的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化语境中.但是,对于作品的理解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解"或者"隔阂".直接对应于文学批评方面,似乎用"全球化"、"全人类"也显得过于抽象和无迹可寻.批评能够自我立身的空间存在,是在于对作家未完成世界的把握上.从中发掘出了具体生活事实背后的文化标志--文化圈层,而批评家必须对于这些不同文化圈层存在的间隔有所意识,并力图突破和穿越这样的文化圈层间隔,消除误解建立认同感,才能最终完成批评的宏伟基业.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武 《江淮论坛》2000,11(2):94-97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肇始于本世纪初 ,在二十年代声势日隆 ,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并在三十年代达到一种完全的自觉和成熟。茅盾、胡风、冯雪峰、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等人的重大理论建树大都完成于这个时期 ,极大的拓展了新文学的内涵和美学空间。尤其值得在注意的是 ,当时有不少作家都身兼了理论家的重任 ,或为作品写序、跋、题记等 ,或专注于文学批评和论争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中坚人物 ,多年来他执着于自由主义的文艺观 ,捍卫文学的独立和尊严 ,尽管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建…  相似文献   

16.
艺术批评者的立场对艺术品的选择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会在批评中将喜爱或憎恶表达出来。艺术批评在当今社会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正向价值,考察作品的历史涵容与现实效应并予以昭明揭示。艺术批评应使创作者和接受者对作品的内涵格调与形式技巧及其结合得到反思与升华,从而形成对艺术规律的认知和艺术本体的领悟。创新意识与正向价值是紧密相关的,二者不可偏废,都要考虑其内在性、前瞻性的时代诉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嬗进的社会发展期待。  相似文献   

17.
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应当如何统一?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是否会影响真实性?我们想就这些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是以政治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观点,来考察、衡量文艺创作的成败得失的。他们既充分肯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又把“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说:“我  相似文献   

18.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解构批评将文学研究引向修辞学、比喻认识论的领域。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看法在以下几个层面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就批评的目的而言,认为批评应该探寻文本的真相、文本及语言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差异性以及互文性等;就批评的伦理来说,认为批评是内在于文学的,而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具有批评的属性;在批评的功能这个问题上,认为单义性或霸权化的批评是对文本实施的阉割或话语暴力,批评应该是对文本阅读之多重可能性的敞开,而就文学批评的核心要求——价值评判——而言,解构批评认为价值评判具有相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解构批评否认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批评,其次是道德批评;上世纪初及80年代以来,引进西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出现了运用各种理论来演绎批评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这几类批评都不是从直接的作品阅读体验出发,而是从作品外在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或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出发,用作品来验证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或某种理论,文学价值附属于意识形态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或是某种理论形态价值,忽略了批评家的阅读快感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扼杀了文学批评活动的生命与活力。对此,应改变现代批评的外在判断属性,回归文学作为人生体验、想象创造与语言媒介的本性,重构想象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