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均 《兰州学刊》2012,(5):84-87
西夏文记录的两个"佛"字,一个是"■声、人(为)义"的形声字,一个是"伫留(于龛位)之人"的会意字,真正的字源与西夏人自编辞书提供的附会性用字解释判然有别。而这两个"佛"字所反映的西夏语词虽然源自汉语的"佛陀"一词,但是并非出自相同的借用轨迹,其间还透露出音节弱化的藏缅语共性来。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熟悉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一词,首先来自古希腊诗人希西俄德的农业史诗《田工农时》。这部史诗曾描述了人类自被创造后所经历的五个大世纪的情景,第一纪就是所谓的“黄金时代”。 据诗人说,在“黄金时代”,“人们象神一样地生活,无忧无虑,没有悲伤,没有劳累。”他们永远年轻,欢宴终日,不知什么是罪恶。最终的死亡到来如同睡眠降临,他们死后灵魂升在天空仍然护佑活着的人们。之后的“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一代不如一代。其中“白银时代”人们百年内保持童年,一旦长大成年便因傲慢和时代”一代卞如一代。其中“白银时代”人们百年内保持童年,一旦长大成年便因傲慢和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5.
关于“共和行政”若干历史问题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共和”之争“共和行政”是西周晚期发生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而关于“共和行政”的历史真像,尚存歧见,主要集中在《史记·周本纪》与《竹书纪年》关于“周公、召公二相行政”与“共伯和干王位”两种不同说法的争论上。本世纪,顾颉刚先生著《共和》一文①,广稽众说,详加比论,认为“从《史记》不如从《纪年》”。从此,《纪年》说一枝独秀,大有定论之势。对此,我颇有疑惑。如《史记·二诸侯年表序》说,导致“共和行政”的国人暴动乃是公卿贵族发动的,目的不过是要驱逐暴虐的周厉王,“并无推倒文武以来王统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杨俊 《兰州学刊》2005,5(5):40-43
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极其重视"钢铁问题",他认为钢铁是"工业元帅";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同时,钢铁也是一种象征物,既是赶超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参数,又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标志和国际地位的体现.这些认识正是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以钢为纲"等决策的思想原因.然而毛泽东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他对"钢铁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全面和科学,从而努力地克制自己想把钢铁搞得越多越好的主观愿望.本文试图用详尽的史料和工业系统理论对毛泽东对"钢铁问题"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演变作一个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历史悠久、领域广泛。通过中印科学技术交流,历史上双方的人民都学到了对方人民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古代的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循环推动两文明古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交叉科学?顾名思义,交叉科学必然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结合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交叉科学的形式结构不外乎两种:一是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交叉结合的名称出现,构成二交叉、三交叉和四交叉的学科名称(如计量政治学、电子生物化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一是非交叉的以单学科名称出现而实际上是交叉科学的某些学科,即通常说的综合性学科(如城市学、环境科学和某些工程技术等)。在为交叉科学定义时,要考虑如下因素:第一,交叉科学有内容和形式结构不一致的地方,即内容交叉但表现形式并不按传统习惯呈交叉结构。第二,交叉的内容和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显然不仅仅只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外交叉。第三,交叉科学就其实质来看就是综合科学。我们认为,这三条是从形式、内容和实质因素方面来确定交叉科学定义的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能动性问题是一个与社会主义事业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们党已经把发扬自觉的能动性作为一条历史经验和要求写进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就使我们感到能动性问题大有进一步研究和宣传的必要。目前我国哲学界在使用能动性概念时,存在外延上的分歧;对能动性的本质属性也缺乏应有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能动性的历史考察,来阐明能动性的外延和本质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CivilSociety(市民社会)是一个地道的西方式概念,它在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指称与含义,因而对“市民社会”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作出厘清显得尤为必要。一、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最早大概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  相似文献   

11.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以“天府之国”赞誉四川,至今犹然。可是,四川为何会被称为“天府之国”?我们祖先开创天府盛业的往事,对今天振兴四川的奋斗又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尚未见有较全面的论述。今不揣浅陋,草成此文,冀图就以上问题抛砖引玉,也为关心四川地方史及四川建设的同志们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
李恩堂 《理论界》2009,(10):117-118
历史上的犹太人有四种称谓: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现在,人们经常把这几个词作为同义词来互相替用.但是严格说起来,它们各自具有其具体的历史含义.本文将系统考察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3.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传统。这是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位特征,促使沿海居民以海为生,始终与海洋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山东沿海走向海洋时代的社会生态基础与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依旧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资本逻辑控制下的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问题,人类究竟何去何从,引发思考热潮。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生成要素,挖掘"共同体"的本质目的,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走向马克思实现人的幸福的"真正共同体",探索出实现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体。通过对"共同体"生成要素的历史考察,可概括为自然血缘亲近要素、文化信仰趋同要素、政治权力创制要素、经济利益共生要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素等五个方面,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能揭露其他"共同体"的虚假性,更能为当今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作出解说。  相似文献   

15.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在红军东征期间召开的晋西会议,是继瓦窑保会议之后,我党战略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对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讨论并制定了我党当时的战略方针以及统一战线方针.这些方针的制定对我党及红军的战略大转变,以及未来的抗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半A半B"、“半A不B"格式多数是熟语。“半A半B"表示相反、相对或相关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半A不B"表示某种中间的性质或状态,多含有嫌弃和厌恶的意思。这两种格 式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谓语等多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一、信息的系统本质在对信息本质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物质实体的固有属性,不必存在于一定的关系中.这种观点割断信息的系统关系,只从信源的实体中寻找信息,是错误的.实际上,任何信息都存在于一定的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即信源、信道、信宿.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即信源与信宿.信息系统实质上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在距今一百一十年前的一八七五年春天,云南西部边境的景颇族、傣族、回族、汉族民众,在中缅商路上的小集镇蛮允,奋起抵抗英国陆军上校柏郎(H·A·Bromne)“远征队”的入侵,击毙了侵略分子马嘉理(A·R·Mrgary),打退了侵入我国边境的柏郎武装部队。这一事件,是云南近代史上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第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后果和影响,我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对腾越(今腾冲县)和蛮允(今盈江县芒允区)的抗英历史遗址作了考察,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人尚赤”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新生 《文史哲》2005,(2):91-97
战国时代儒家提出的“周人尚赤”说,是通过夸大周人习用红色牺牲等个别事实的意义构拟的一种假说,它与西周春秋时代战旗尚白、礼服尚黑的历史实际相抵牾,故难以成立。儒家对“周人尚赤”的论证一开始就相当牵强,秦汉学者特别是董仲舒的一些补充,说明其已完全陷入不顾史实随意演绎的误区。将崇尚某种颜色列为一朝典制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与“秦尚黑”类同的制度。“周人崇尚什么颜色”和“周朝属于五德中的哪一德”一样,都基于错误的理论预设,因而带有伪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周人尚赤”说对于今人研究周代礼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轻信此说并据之推论周代的相关文化现象,极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