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两位最著名的女词人,她们以卓越的创作成就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文学,为历代读者广泛接受.综观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被接受历史,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接受差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接受历程的不同;二是情感认同的差异;三是接受模式的区别.通过考察和分析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接受差异,能更加深刻地洞悉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城希 《江淮论坛》2007,(4):119-12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论著中认为,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假小说以施诬蔑”、“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角色”、“乱改”、续作等审美接受误区,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包含着对本文的艺术接受和对本文意蕴再创造的艺术接受两个层次.郭沫若把感情作为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根底与生命,把读者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视为艺术接受丰啬的根源,在生理感受、心理意识、社会意识与思想感情的有机融铸中,揭示了艺术价值接受源于本文又超于本文的审美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4.
李平 《社会科学》2007,3(3):184-192
在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观看悲剧不仅是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悲剧艺术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对此展开了隐性的抗辩。与柏拉图的政治性否定不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客观分析了悲剧接受的后续心理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艺术本质展开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受到西方普遍关注的艺术接受的主体重构性问题,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较早地注意到了,而且历代都有着比较丰富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即以论题为线索,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艺术欣赏者强调的“自得”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方式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同时对古代文论中影响颇大的“自得”、“以意逆志”等概念和术语作了新的辨证。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本文从价值主流、个人本位、天人观、知识观、交际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7.
黄金德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0-81,91
本文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特写与我国的通讯虽然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选材标准、结构意识、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真寻找这种差异,找出彼此的长处与特点,对于改进我国的通讯写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对西方(包括俄国)文论的接受,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五四”时期(包括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新时期。“五四”时期现代文论取代了封建伦理中心主义的文论,三四十年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心一统的地位,新时期出现文论的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11.
在本雅明的艺术思想中,有着对读者接受层面的独特认识和强调.他把作品的写作者、接受者纳入统一的阅读活动中,让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理论.在20世纪以前的整个西方文论基本忽略对读者接受研究的情况下,他的这一理论开启了西方文论中读者研究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质环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笔者通过对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多层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内涵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中唐、晚唐和唐五代而言,柳宗元在两宋时的接受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在接受态势上,由"寂寞"走向了"热闹",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在接受态度上,由"毁誉参半"到拥有了众多的同情者和支持者,为其"永贞革新"事件平反昭雪,出现了接受史上的一个"拐点";在接受方式上,把晚唐时散文领域的"韩柳"并称之法扩展为"韩、柳、欧、苏"之说,同时把散文领域的同流并提之法引入诗歌批评,由"陶柳"、"韦柳"并称之法推演成"韦、柳、王、孟"之说,此外,还开创了"删诗"之法。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基本奠定了柳宗元在宋代接受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使其在传播上实现了超越区域性时空制约的开放态势,以使受众在审美接受上获得了更大空间与更多时间上的自由.由现代媒介建构起来的"人一机"相对的关系,将传播者与接受者隔离开了,使审美接受主要体现为间接参与的媒介体验.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化"特性,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现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面对现代媒介,接受主体便失缺了与"在场"受众群体之间应和与确证的可能,而更主要的是在个体愉悦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5.
王光和 《江淮论坛》2009,(1):180-184
胡适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他以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与实用主义思想为哲学基础,以两方近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为参照,确立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以易卜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典范,进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模糊性与精确性;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有机性与机械性。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还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语言学的范畴内,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方法和理论,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显性的和隐性的交际文化差异,可以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论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思考。这种思考的不同方式及其结果,典型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自我是怎样被阐述或怎样起作用,是解开社会和文化稳定与变化种种秘密的基本途径”。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许多学者也曾以此为思维框架,但大多停留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比较上,因而缺乏深层的历史感,未在能揭示中西人论之差异渊源。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 关于人的思考,首先为人与自然的客观关系所制约。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在原始社会前期,中西方处理人与自  相似文献   

19.
管理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是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管理文化区别于另一种管理文化的根本标志.中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手段和价值评价标准等方面.要使我国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比较浓厚的发展中大国的管理文化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应加快价值观的改造和优化.  相似文献   

20.
魏博辉 《学术探索》2013,(4):108-112
语言文字不断地发展,形成了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分支。我们把带有“表意”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会意语言”,把带有“表音”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确意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性,这也是理解和把握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及民族精神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