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牛金星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领导成员。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从学术专著到大学教材,从报刊文章到普及读物,几乎都说牛金星投降了清朝。查其所据,则是《清史稿·季开生传》中所节录的给事中常若柱的奏疏。为着弄清是非,兹将《清史稿》这段记述引录于后:  相似文献   

2.
郭老在《甲申三百年祭》文中提到,李自成失败牺牲后,“牛金星不知所终。”据《清史稿·季开生传(附常若柱)》载:“顺治初以建言名者,又有给事常若柱、张国宪。若柱疏言:贼相牛金星弑君残民,抗拒王师,力尽始降,  相似文献   

3.
阿英同志有《晚清小报录》一书(收在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一书中,1958年3月,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近代文学史和报学史上有关晚清文艺小报最完备的书录,收有小报二十六种,另有六种,仅备有名目,共计三十二种。我最近在搜集晚清文学史料中,新发现了三种晚清文艺小报,一为《国华报》,一为《黄浦  相似文献   

4.
《康熙朝题本》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在江南云台山设江海关。”清初江南云台山共有四处:分别位于海州(今连云港)、松江、镇江和江宁境内。设江海关的江南云台山指的是哪一处,江海关始设地址究竟是何地? 有关江海关始设地址的史料记载较多。有早清版本也有晚清版本;有民国版本,也有当代版本。其中对江海关始设地址颇具史料价值的有:《阅世编》、《康熙江南通志》、《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华亭县全图》等。《阅世编》记  相似文献   

5.
<正> 梁荣同志主编的《论广东150年》(以下简称《15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钊同志写的《序言》,已对这本著作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我觉得没有多少话可说了.我初读《150年》,深感这本著作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道理深刻.它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热爱社会主义、为热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基本路线,作了科学的论证并提供了生动的实证材料.它为研究广东近代史中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启迪.我初读《150年》也联想到一些问题,就此机会提出一些学习体会.一、正确认识“两声炮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证了清军入闽之后的仙霞岭之战、分水关之战以及清军攻克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福州府的过程,从而证明《清实录》、《清史稿》等书所栽博洛等人苦战而得闽中的记载为谎言.对郑芝龙降清一事,作者也根据新史料对其动机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文章认为:明末清初的中国海洋势力有拥清派与拥明派两大派系,郑芝龙降清失利,表明获得统治权的清廷尚不理解东南的海洋势力,这一问题最终在康熙朝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元代史料丛刊,近日已开始出版。 多年来,从事元史研究的同志都希望能够把元代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史料汇集起来,加以整理出版,这不仅可以提供元史研究的方便,而且也是元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浙江古籍出版社根据元史学界的这一要求,拟定了《元代史料丛刊》的编辑计划,将分辑整理出版一些元代史料。每一辑大体上构成一个整体,侧重于史料的某个方面,编印若干册,要求收入的史料有较高的研究使用价值。每辑各册出齐后,再编一本这辑的综合索引,以便读者检索。第一辑是“政书类”,分编八册,书目有《通制条格》、《元代法律资料辑存》、《吏学指南》、《庙学典礼》、《宪台通纪》、《秘书监志》、《元名臣奉议》(上、下)。第二辑准备汇元代碑传文字。  相似文献   

9.
汪潜不扰民     
《徽州社会科学》2006,(9):50-50
歙县熊开元,明末清初崇明县县令,清廉为政,考治绩为第一。升吏科给事中、光禄卿,他忠于职守,在弹劾周延儒专权误国疏中触怒了皇帝,皇帝将其革职下狱,和同样因言事获罪的给事中姜采同牢。各被打了80杖,几乎被打死。当时皇帝有密谕:“悄悄结果了两人性命,只说是病故。”好在刘宗周知道熊开元两人是忠直之臣,力争,结果未被暗害。后被遣戌武林卫。熊开元在明清易代之后,出家为僧,晚归黄山。  相似文献   

10.
关于确认李秀成《书供》原稿(以下简称《原稿》)是他本人的真迹这一点,我和罗尔纲先生的意见是一致的。但对李秀成是真降还是伪降的问题,我们在看法上有根本性的分歧。为了证明李秀成是伪降,罗先生曾经写过不少的文章。1981年3月2日,他又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一件关于李秀成学姜维的曾国藩后人的口碑》的文章,来证明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口碑毫无史料价值,它不能作为李秀成的伪降的“新证”,更谈不上是什么“铁  相似文献   

11.
<正> 骆承烈同志的《周公行三辨》(《东岳论丛》1983年第4期)一文,说周公行三,乍看似有道理,但仔细推敲,感到理由不足,结论值得商榷.骆承烈同志依据后于《史记》的《列女传》与《白虎通》的说法来推翻《史记》的周公行四说,就很难令人信服.这不仅是晚近的史料总不如古远的史料可靠,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提出周公旦行四说,是于古有据的.《孟子·公孙丑下》云:"周公,弟也;管叔,兄也."这项先秦史料值得重视.从哲学思想讲,太史公虽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非颇谬于圣人"(班固语),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历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早在先秦时代,封建地主阶级中有头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已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主张,意思是只要把官吏治理好了,民的问题就好办了,这的确是一个治国经验的历史总结。所谓“治吏”,不外是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考核严明以及赏罚公平等。关于汉代的选官制度,另有专文(见《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二期)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就是汉代官吏的任用、考核以及相应的迁降赏罚制度。  相似文献   

13.
1907年发表在《小说林》期刊上的《小说小话》,是一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名小说论文,一向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们所重视。然而,该文的作者是谁,说法却不一。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录了《小说小话》,题下所标作者为“梁启超”,末后注明选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四。查阿英同志编的此书,收了《小说小话》全文,但  相似文献   

14.
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事中”原意为服务于内廷,在汉代并非正式官称,到了魏晋逐渐成为正式官称。到明代有六科给事中,其职权主要通过一定方式行使,但较之唐宋之给事中,权力已大大削弱,是蜕化的宦官机构。明代六科对皇帝有规谏的积极作用,由于他们的一切活动最终要受到皇权的制约,所以也有它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肃年谱稿(下)●胡大浚张春雯(接上期)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二十八岁。春,于长安应制举文辞清丽科,及第;夏,授东宫校书郎;八月,遂请告归觐于江南。作《指佞草赋》《给事中刘公墓志铭》《过旧园赋》。《唐会要·卷七十六》:“建中元年文辞清丽科,奚涉、...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秋瑾生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秋瑾卒年29岁,生于1879年;二是卒年31岁,生于1877年;三是卒年33岁,生于1875年。日本学者、《清末小说研究》主编樽本照雄先生以最近从日本报纸中发现的新材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新的史料根据,从而补充与论证了郭延礼同志《秋瑾年谱》中一八七七生年说的可靠性。樽本照雄先生在他的《秋瑾来日时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秋瑾年令二十八岁,是记者听秋瑾本人说的(见以下史料)。关于秋瑾的生年,众说纷纭,这两则史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根据。(参照:郭延礼《秋瑾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9月出版、第5—10页)。”(载《中国文艺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读戚其章先生新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兴衰史》),深受启发,大有获益,尤其给我感触极深的是该著表现出来的史料考辨功夫。《兴衰史》作者原是搞中国古史的,于传统的考据方法运用得心应手;同时作者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始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王德普同志《再议杜牧—兼致王西平同志》(以下简称《再议》)一文,写出自己一点看法,以求得辩清是非曲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促进学术发展 一、从《再议》给杜牧下 的政治结论说起 《再议》的第一部分认定杜牧是“一个被大量史料证明是言行万不一、结党营私的人,出于私心而攻击他人”。真是这样吗?且看事实。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月刊》1979年2期载有钱剑夫同志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律家律学律治而无法家法学法治说》一文,把清以前的中国法制史分为“刑、法、律”三个阶段。这种观点相当新颖,文中并提出具体史料进行了论证。初读起来感到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感到存在不少疑问,特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20.
论明代的科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道是明代官方的言论机构。科道官是言官,专司言责。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就明代的科道官的设置、秩品,及其职能等问题,试作些论述。 科道为六科与十三道的简称,是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专司言论的机构。科道官员的设置,有“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等职。科道官员在明代被称作“言官”、“谏官”。另外,御史有纠察风纪之职,在地方上与按察司官并称“风宪官”。 六科衙门旧在砖门内尚宝司西面。永乐年间因灾而移到午门外的直房署事,每夜轮流由一科直宿。据《明史·职官志》,六科的职掌主要有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诸事。六科给事中为近侍官,兼主奏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