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两种不同范畴的矛盾的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的由来与实质近几年来,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和事物的相对稳定相联系的,它包括着对立面之间的共同性、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二方面,即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职能和作用,就是要使矛盾双方只能是包含于自身的统一体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外因究竟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争鸣》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节录发表。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性包括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说的是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同一性说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以及一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广泛讨论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其中涉及到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即对立双方因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在每一具体的矛盾运动中,“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而不是说这两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始终存在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因此,“矛盾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只能是由共居到转化”,而“不能设想其对立双方有什么永恒的共居或不停顿的连续的转化”。简言之,在这些同志看来,共居就只能是纯粹的共居,转化就只能是纯粹的转化,两者不能并存。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5.
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哲学界存在着一重涵义说、两重涵义说、三重涵义说之争。 我们认为同地性的涵义只有一个,即矛盾双方的联结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这些不同的名词所揭示的,就是这一点。 同一性的表现有两种,即表现为矛盾双方共居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特别着重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上,详尽透彻地阐述了矛盾法则。这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实为精彩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使用“联结”一词,在《矛盾论》中共有十处。它的含义是指矛盾同一性,即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本文拟根据这一论述,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的统一、对立的联结的原理及其在分析、解决矛盾时的重要意义,谈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7.
同一性简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第五节中指出生和死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生转化为死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死如何转化为生呢?相传扁鹊一类名医能够“起死回生”,其实,那“回生”的病人并没有真死,一个生命个体是不能死而复生的。我们应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和死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批驳罗森塔尔等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对生和死转化问题作过这样的解释:“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9.
我区哲学学会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矛盾的心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 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 多数同志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自身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这两种属性混同于对立面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对立双方在斗争中彼此相互渗透、贯通;斗争性又使对立双方力量彼此消长,使同一不致成为僵死的同一。一般说,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同一性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探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途径和方式,最主要的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二者的结合点不在它们的外部,而在它们的内部;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 关于“结合点”的涵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统一体内包含着互相联系互相区别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它们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为什么矛盾的双方能够发生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呢?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相互贯通的中介。这个“桥梁”或“中介”,也就是结合点,由于结合点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取得了统一的基础,又获得了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就是统一体的基本矛盾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转化是否属于同一性的一个含义提出不同看法。有的观点很明确,认为转化不属于同一性范畴,有的观点比较含糊,认为同一性只包含转化的可能或趋势,也否认转化过程属于同一性范畴。他们说,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著作,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矛盾论》,都没有把转化作为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他们认为把转化看作同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过去我们惯常的说法是包括两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近来,有的同志主张把“相互转化”的含义从同一性中独立出去,作为与同一性、斗争性并列的概念。这样做,我是同意的。问题是,同一性是否仅是相互依存?有的同志作了肯定的回答,有的则主张有两个基本含义,即在相互依存之后还要加上“相互包含”、“相互贯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具体事物中的矛盾双方是同生同灭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只能是同生同灭的.因之,“具体事物中所包含着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两个方面,是无法区分究竟矛盾斗争性是永恒的,还是同一性是暂时的问题.……实际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双方,要么都是长久的,要么都是暂时的和易逝  相似文献   

14.
调和,本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配合得宜、协调一致的意思。汉朝贾谊的《新书》说:“五声宫商角徵羽,倡和相应而调和”。说的是不同音调的和谐。调和也指味道、颜色、样式等等的协调,引申为调解、调理、调停、调剂、调配等等。在哲学上,调和则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和谐地、协调一致地结合在一起,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矛盾多种多样。而矛盾能否调和取决于矛盾双方联系的性质。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双方无不互相联结,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深刻论述了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及随主要矛盾主次两方面的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这是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我们党依据这个普遍原理,胜利地指导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段的转变,以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后,根据这个原理,又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但是,在近一、二年来,有些同志对这个普遍原理提出了否定。他们说这种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及其互相转化是没有经典理论根据的,它只对于一部分矛盾具有真理性,对于另一部分矛盾则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它“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矛盾的普遍原理”。我们认为这种否定是站不住脚的,否定了矛盾双方主次方面的互相转化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否定了事物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冯定同志的《平凡的真理》,正如许多同志已经指出的那样,是一本“错误大全”。冯定同志在这本书中极力宣扬矛盾融合论和阶级调和论,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辯证法的基本原理,全面歪曲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本文着重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方面来驳斥冯定同志的谬论。(1) 毛泽东同志依照列宁的指示,在《矛盾论》一书中,对矛盾的同一性作了全面的、精辟的发挥。他说: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联结或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19.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通常定义是不明确的 通常人们给对立统一规律所下的定义大致是这样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这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是相对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前进。 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它没有揭示出矛盾的真实含义,没有表达出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卢冀宁同志的《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一文断言:“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并以此来证明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们认为这种断言似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