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陆和台湾虽同为华语区,但因对外国人姓名翻译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差别显著。以Harry Potter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两岸对文学作品中外国人姓名翻译的异同,认为:音译是文学作品中外国人姓名翻译的主要策略,但大陆和台湾在音译时因为遵循不同的规范,音译的结果仍差异巨大。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姓名翻译不同于普通交际中的姓名翻译,因其蕴含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直接音译有很大的不足。台湾比大陆更倾向于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最后指出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文的命名文化。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每种语言都包含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西方学者,他的译作不仅忠实于原作,而且翻译策略灵活变通,推动了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国门,实现了中西不同文化的融合。本文从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内涵,文本的选择和翻译原则的角度,对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介入与翻译文本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辈分群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现有翻译均未能足够体现其文化内涵。目前较为完整而经典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都采取了音译法;杨氏夫妇译本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系统(同时附有零星附注),霍译本采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系统。两个译本均未对《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加以呈现。基于文化翻译论,为有效呈现《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可采用如下翻译策略:音译加附注(如脚注、尾注)形式;在辈分群姓名的音译旁附上其汉语姓名;在译本的序或跋中给出辈分群姓名翻译一览表,对其文化含义系统地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文化遗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谚语翻译应充分了解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分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老舍《二马》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建立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旨在探讨该作品中本源概念的分布及其翻译策略,并从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视角,探寻译者如何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成功传递本源概念信息,做到最佳阐释。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本源概念的文化内涵,深刻领会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恰当选用一种或多种翻译策略来阐释和传递本源概念,从而使译者对原文做出最佳阐释。  相似文献   

6.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语翻译中,要达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译者必须对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便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领略到原文作者的本意,为此,首先须在语际翻译中融入语内翻译这一过程,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有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以翻译为媒介,因此翻译拥有漫长的历史。在翻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同化、异化、直译、意译等门类繁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于这些常见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梳理并厘清其内在关系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所区别,从语言本身和文化双重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化与意译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同样,异化与直译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戈尔丁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进行文化阐释.以<蝇王>为例解读戈尔丁小说中姓名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进而揭示<蝇王>人物姓名的原型意义;以<品彻@马丁>为语料揭示姓名与作品主题的关联,以姓名变化为线索对品彻@马丁的二度死亡之谜进行破解,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姓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际翻译必然是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即文化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文与译文的文化等值。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对文化翻译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译者应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霍桑的《好小伙布朗》中的人名翻译为分析文本,通过演绎和归纳方法的综合应用,讨论翻译中的信息缺失、其成因以及补偿方法,在总结各种补偿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以创补失"和影视翻译中的建设性观点,从新的角度探索信息缺失的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城市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指出译者无论采取哪一种翻译手段,都应该考虑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同时应该使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译文达到规范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口译者来说,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相似文献   

16.
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际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在总结五种必备素质基础上,提出掌握必要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分别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四个主要方面加以概述,同时列举实例进行分析,指出对原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汉语新词语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历来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尝试探讨在汉语新词语的英译中对汉语文化的处理以及翻译方法,旨在诠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及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