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修辞学、诗学视角出发,以隐喻为切入点,对台湾“现代诗派”诗歌文本中的隐喻模式、隐喻的生成机制、隐喻类型、隐喻意象以及隐喻的本体与喻体双重视野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进行的综合分析显示:台湾“现代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习染和反思过程大致经历了技法移植、西化质疑和传统内转等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诗歌中的隐喻在共时层面上分别有着相对稳定的深层结构模式,即替代式、范畴错置式和虚实结合式,而在历时层面上则呈现出隐喻风格从夸饰性到抽象性最后向明喻化演变的轨迹.在这一演变历程中,隐喻以“纯粹语言学的否定性策略”,不但实现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一脉相承的“先锋精神”,而且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进行反思的同时,推进了台湾“现代诗派”不断走向艺术自律的过程.以此为基础,重新发掘出了杨炽昌及其所倡导的风车诗社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锋性实验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台湾岛内的“大选”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业已进入短兵相接的最后阶段,与2000年的上次“大选”相比较,今年的台湾“大选”至少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值得关注:首先,这次“大选”是统一的泛蓝军与统一的泛绿军一对一对决。由于泛蓝军的基本盘原本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他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了台湾区域文化,声称“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福建闽南、客家及台湾高山族等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并列起来,削弱、贬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及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中相互间吸收的某些文化内涵,人为地拔高、扩大“台湾本土文化”等同为主体文化,以此来拼凑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土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1988年李登辉在台湾主政以来,台湾岛内的形势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台湾当局所谓“宪政改革”的推行,基本上实现了“台湾政权台湾化”,“台独”势力也开始在岛内大肆蔓延;另一方面,由于李登辉之流在言论和行动上越来越明显地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加紧推行旨在分裂祖国的所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乡土文学”具有不同的涵义,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意识.在台湾,乡土文学观念的分歧,不仅是文学观的差异,而且是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考察乡土文学观念的演变对于正确地理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乡土文学创作和从事乡土文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台湾实施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对于中国内地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农业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小地主大佃农”政策通过从政府主导、协会协调、“两个分离”、“双向辅导”和“一个平台”五个方面出发,有效解决了台湾所面临的农业问题.文章认为内地要解决目前的农业问题,可借鉴台湾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实施“小承包大经营”的“中农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除坚持政府承担所有成本、土地流转自愿、土地流转市场定价以及流转耕地务必务农四大原则外,还需要从支持政策、辅导政策和配套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台湾 ,“族群”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少数民族 (山胞 )的研究。 1 9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反对运动”以后 ,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 ,“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 ,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 ,成为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 ,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是“台独”势力挑起“省籍矛盾”着力利用的工具。这是大陆学界在应用“族群”概念和认识族群理论时所不应忽视的政治向度。  相似文献   

8.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0,(5):96-102
现代主义作为中国新诗的一种艺术方式 ,由于文学对于社会使命的过多承载 ,一直处于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 ,又使具有独特审美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因素 ,渗透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中 ;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些“间隙” ,形成三次跳跃性的发展。第一次从二十年代李金发肇始 ,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西南联大校园诗群到“九叶派” ,为现代诗走向成熟塑形 ;第二次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 ,这是一次由诗和美术发端而广及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由朦胧诗发难而呈现出多样形态艺术发展 ,在进入后现代中与台湾、香港、澳门年青一代诗人汇合。曲折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诗在中国的特殊运动形态 ,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化改造。  相似文献   

9.
由于台湾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地理条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割断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以达到台湾“独立”的险恶目的。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这种认同日积月累,形成以后就很难改变。李登辉和陈水扁在台湾当政的十多年问推行的“文化台独”以“本土意识”、“台湾意识”做包装,采取一种隐蔽、渐进的方式,既不容易引起台湾民众的警觉,又能冲击台湾民众文化认同,还可以直接影响台湾民众对国家认同,而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图书馆,也受到“文化台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代美术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革新"有很大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政治"解严"后,台湾政治格局开始动荡不安,政治权威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党外运动和各种社会运动兴起,各种既有秩序遭到挑战,艺术权威被各种新势力消解,以前卫艺术为代表的台湾当代美术登上前台.作为对长期政治戒严、思想禁锢造成的压抑、悲观情绪的反动,加上社会的转型期恰在此时到来,台湾当代美术对台湾的政治、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开启了一个泛政治化的新时代.台湾当代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因反抗权威和反对传统而呈现出多元和自由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因此造成泛政治化、传统价值观的丧失以及创作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3.
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竭力宣扬要“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的‘大中国’思想,要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主张“以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和地理”,“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要放弃‘大中国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湾地区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对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及其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知识群体最重要的言论机关,在这一思想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开始,《台湾民报》吸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强调“自治主义”,以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实现。同时借“中日亲善”,敦促台湾总督府进行政治改革。不过,随着美国“排日法案”的通过,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扭转了台湾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自决”论的理解,后者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将“亚细亚联盟”与“民族自决”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反帝斗争摇旗呐喊。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将“台湾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范畴,明确了台湾解放是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的必然要求。祖国的呼唤唤醒了台湾知识分子内心根底的“中国民族”认同,他们提出与祖国一道致力于反帝斗争,融两岸革命为一体,最终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改革”是十年来台湾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一方面它摧毁了国民党迁台以后长期实行的“威权体制”,建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和政党政治,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在政党政治的实际运作中,它又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同时它还被“台独”势力用于建旨在与大陆分离的“新国家体制”。这种参与主体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使得“宪政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极为复杂,对台湾政坛和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宪政改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台湾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1683年清军是“攻入”还是“进入”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包括历史常识书)有多种说法。如: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初级中学课本是,“一六八三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职工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课本《历史常识》则为,“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入台湾,第二  相似文献   

17.
萧成 《福建社科情报》2005,(5):43-46,22
“童养媳”风俗,在中国社会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台湾民间,“童养媳”被称为“媳妇仔”。台湾学者杨翠于《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一书中曾指出:养“媳妇仔”的目的即将幼小的女孩“养来做媳”,使之作为预设的婚姻对象。那么,这种“媳妇仔”风俗在台湾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台湾居民大多为闽、粤两省移民。闽、粤两地的各种宗教、文化、制度与风俗,当然包括“养女习俗”。亦随移民传人了台湾。但明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盗与倭寇骚扰肆虐的情况时有发生,清政府又三次实行“海禁”。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酝酿、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50年代以来,党中央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和平统一、“一国一制”的方针,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政策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这一构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灵魂.“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赵小琪 《河北学刊》2003,23(1):125-129
本文在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双重格局中论述了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试图通过对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与“同”的比较,发现台湾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时呈现出的共同规律,并深入论述了这种规律性运动对台湾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闲适”散文发端于“五四”时期,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林语堂、梁实秋的大力提倡和发扬,于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四十年代仍势头不减。建国以后,由于大陆散文创作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趋同,缺乏个性的表露,“闲适”散文创作几成空白.与此同时,随着去台港作家如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努力,“闲适”散文在台湾和受其影响的香港则成就了一番天地,而在大陆,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度兴起了“闲适”散文热。显然,海峡两岸的“闲适”散文同出一脉,不过;两岸“闲适”散文在渊源和总体格局相同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