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十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国家保护中华文化安全,向世界精彩展示推介中华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对徽州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的重要历史机遇,事关大徽州未来发展全局;“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保护”理念的升华和深化。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萍 《国际公关》2023,(6):172-174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各式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10年有关“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研究的文献的发表总量、具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和提炼出迄今仍决定着中国人民族性格、思维传统,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并探讨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旨在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方向和路径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但18世纪以来,西方借助工业革命的技术优势构建起强大的文化霸权,统驭世界数百年之久。当前,中国已经逐步实现“数字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世界技术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位移”。在数字时代,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深刻的“技术—文化”逻辑:以14亿多人口为基数的海量数据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效应;汉语和汉字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复兴提供了深层“先进性”基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决定了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具备对西方竞争型文化的哲学超越;五千年的文明累积可以为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激发无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具有超越资本的宏观布局优势。  相似文献   

6.
南宋以来 ,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儒家思想。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 ,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 ,二者的关系是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区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 ;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区域文化 ,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萃与信息     
覃德清在《东南文化》1993年第1期著文论述中华民族从多元起源到一体结构的演进律则。文章说:“多元”、“一体”两方面的特征,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多元”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发源期的文化形貌,“一体”的特征则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以后的主要特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结构的总体构成特点。总之,“多元一体”是隐藏在中华民族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中的亘古不变的主要结构特征。纵观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多元一体”结构一直支配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尽管中华文化结构内部的运动形式、组织方式、结合形式总是不断地发生变  相似文献   

8.
中华大文化还有经史子集形式之外的“载体”———这就是《红楼梦》。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甲骨学代表了中华早期文化造诣;敦煌文化,可包括南北朝、隋唐这个极不寻常的文化历史大阶段;《红楼梦》,可包括宋元明清这一大段历史的文化精神实质。三者都代表了一个重要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辉煌遗产。其“学”的形成,在于它的内涵底蕴的极其丰厚与“重新发现”。三者并列无愧。《红楼梦》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文化状态的神奇表现。《红楼梦》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从中国学术发展的本质看,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新国学”是时代推迁之势所带来的必然的演化发展。红学研究中有两条重要比喻未能引起重视。一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红楼梦》是“研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的崭新命题。《红楼梦》不宜冠之“百科全书”,因似有“知识摆摊”之嫌;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生命精气贯注、运行流动不息的“主脉”。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华林”。贾宝玉并非要做一个“华林挽歌”的撰辞人,我们的红学也不能是为了“歌颂悲雾”而不礼赞“华林”。  相似文献   

9.
北方草原文化是人类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蒙古族这一“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凝练出了属于自身的草原文化形态,而这种草原文化形态又更多地体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及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已颇为引人注目。在评述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深化研究及其实施的思考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从文化身份入手,重新确立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要将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增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举措;要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要在相互关联的大格局中,构建完备的国家文化安全大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现代汉诗中的女性诗歌繁荣的时代 ,民族女诗人成为其中重要的力量。由于生存环境及所受的汉化教育不同 ,这一时期的民族女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出现了不同的抒情倾向 ,诗中的民族性的含量各有差异 ,初步形成了纯粹的民族的、将本民族与普遍的人性结合的、只是抒情方式及书写方式具有民族气质的、与汉族诗人无异没有民族特质的四种抒情倾向。这些抒情倾向可以给 2 1世纪的民族诗歌带来启示 ,特别有助于处理本土与外来文化及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当前其消费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快餐消费、超前消费、网络消费以及视觉消费等等。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这些消费新趋势的成因以及对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指出消费新趋势促进了新的消费文化和观念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多个领域的革新和进步;同时也对社会和高等教育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文中指出了消除这些不良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分别以孔子、老庄、杨朱、佛教为代表的四种死亡意识 ,它们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中国现代新诗写作 ;西方诗潮中的唯美主义、存在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义性与综合性是中国现代新诗死亡意识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功养生术与传统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气功养生术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并把气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高到社会学术思潮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6.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做好这一代表,首先要对先进文化的内涵做到准确的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国际文化产业的兴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成为近年学界研究探讨的热点,文章从政策制度和科技两个视角评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研究的成果,展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