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是对20世纪香港小说的鸟瞰图。文章从“都市”与“乡土”、“通俗”与“严肃”、“南来”与“本土”、“现代”与“现实”等四个方面,以翔实的材料、鲜明的观点,论述了香港小说的发生、发展及独特风貌,并扼要勾勒了香港小说与祖国内地小说的紧密联系。同时,对香港小说史上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尖锐批评,也对21世纪的香港小说表示了热切期望  相似文献   

2.
从殖民身份到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再到回归新时期,西西经历了香港几个阶段的变迁,并在她的多数作品中隐约呈现。纵观她的作品,以其根植于东方而又博纳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华洋杂处的特征,勾勒出一幅中西文学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画卷。现代化的都市,中西融合的城市文化,善良的香港人,西西在她的多数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本土意识。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存在主义作为理论支柱的 ,其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对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作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作家东西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形象,得益于小说中强烈的"道具"意识。"道具"一词并不单纯指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内化成小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文章在细读基础上,将东西小说设置的道具归纳为:首尾照应式、回环式、蜻蜓点水式,并辅以小说细节的说明。此外还探讨了道具意识与寻父中断、底层人们生存苦难、传统"失语"等三个主题,深化了读者对东西人文关怀的感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年小说的创作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逐步走出了艺术探索的盲目与困惑 ,显示出执着而沉静的风度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繁荣。小说家们用时代性的、人生的眼光看取少年生活 ;深入剖析少年的心灵 ,追求儿童文学的心理深度 ;追求个性美 ,展示少年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文革"文学一般分为公开文学和地下文学两类.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现实倾向为主.地下文学情形比较复杂,有现实的,也有现代的因子出现.新时期文学从"文革"文学中走来,其所带有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文革"地下小说上.从文本角度考察,以<波动>等为代表的地下小说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现代意识相通.<波动>还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意识流小说文本.它和其它反映"文革"现实的地下小说一起,潜在地接通了新时期之初文学现代意识的脉搏.  相似文献   

7.
施叔青的香港题材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有致的笔调演绎了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巨变。其中,以女性的经验消解历史、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注重民间立场与贵族精神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以不断变换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特有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香港繁华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实景。  相似文献   

8.
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叙写沙漠的小说,从人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关系等宏观视野,关注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问题。并在文学的叙事中为自然和人类日益荒芜的内心探询出敬畏与回归自然等救赎之道。与欧美生态文学相比,由于当代文坛生态思想资源的纷纭繁复,加之环境文学的定位,郭雪波小说不同文本在原因追溯与救赎之道探询的价值判断中,时有飘移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小说中女性意识初露端倪。讴歌女性才能 ,主张男女平等 ,探讨女性问题 ,是清代小说的基本主题。清代小说中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及民主思想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1.
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回溯推理中,香港推理小说家侧重于完全归纳推理、直接推理和三段论,以及简单式回溯推理。文章以倪匡、陈娟的推理小说为例,解读香港推理小说推理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是国民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产生的归属感。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操纵的双重作用下,“国家认同”逐渐成为港台两地同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考察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现状,不仅能够检视“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效果,而且由于港台两地存在的诸多相似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状况并预测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学者们多关注香港文化的表层内容,集中于对新闻传媒、流行文化的介绍。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年到香港回归,研究重心是香港文化的内在特性,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借鉴,以及香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研究在一些方面有实质性突破。第三个时期是从香港回归到现在。学者们注重研究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互动、认同等问题。由于欠缺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文化研究理论也显陈旧,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研究的深度、准确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台港澳三地亲近海洋的地理特性和被殖民地化的经历,三地较之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地区感受到的中西文化、文学的碰撞、交流都要更为激荡、直接和广泛。在我们看来,20世纪台港澳文学在接受西方文学时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为:接受态度的二级对应、接受趋向的多元分流、接受效果的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时期。当时在香港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世界船王包玉刚以其远见卓识和爱国爱港的立场积极参与香港各项事务和祖国统一大业,为香港的经济繁荣与平稳过渡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后,广东作为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发展的中继站,粤港两地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粤港两地金融衔接应该求同存异,以金融组织体系的衔接为微观基础,以金融法规衔接为根本,同时做好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理念、实践模式等.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最为悠久,通识课程独具特色,香港大学十分重视非形式课程教育,两所理工科大学则极为重视中国文化研读.他们的做法对大陆高校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个人亲历的视角回顾了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源头和历程。从20世纪早期朱光潜、许地山先生任教于香港学府始,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博兴的策源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校和任教于中文大学的诸多友好故旧的热心敦促,均在香港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从金钱影响和身份认同的视角,对鲁迅小说《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以得出新的认识:金钱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制约着孔乙己所在世界人们的精神、身体活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同时,科举制度、长衫人物、短衣帮、酒店掌柜和小伙计等从不同角度形成无所不在的否定力量,不断粉碎孔乙己残存的生存梦想,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