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是对20世纪香港小说的鸟瞰图。文章从“都市”与“乡土”、“通俗”与“严肃”、“南来”与“本土”、“现代”与“现实”等四个方面,以翔实的材料、鲜明的观点,论述了香港小说的发生、发展及独特风貌,并扼要勾勒了香港小说与祖国内地小说的紧密联系。同时,对香港小说史上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尖锐批评,也对21世纪的香港小说表示了热切期望  相似文献   

2.
香港女性文学从50年代萌芽诞生到80年代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处在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香港女性文学有着独异的特色。从创作主体看,香港女性作家有不少人是明星(名人)与美女,“明星+美女”的女作家是香港文坛的一大奇特现象;从作品看,香港女性文学往往脱不开“男女之情”的内容,婚恋小说为数不少,主题与人物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先行点、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深圳今后对中国大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程度,将取决于她能否成为中国大陆首个“社会主义的香港”.本文就目前深港两地的产业结构等作初步比较,认为深圳远落后于香港.要将深圳建成类似香港的国际性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此外,还须加快实行“特别关税区”政策,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为香港文学的拓荒期。侣伦是香港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提倡新文学、组织新文学社团、扶掖文学新人并毕生坚持创作,是对香港文学出力最勤、贡献最大的一人。战时战后两次内地作家涌入香港,对香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给香港文坛带来了“五四”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吉林籍香港资深爱国作家李辉英,1950年秋赴港,至1991年在港去逝。在港40年,一直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在这40年,他出版反映香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短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2部。其中《四姊妹》是香港6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佼佼之作。他还出版了“抗战三部曲”的后两部———《人间》、《前方》,得到曹聚仁先生的好评。李辉英还是香港优秀的散文家,《乡土集》中许多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美文。  相似文献   

6.
池莉 《社区》2012,(2):60-60
就5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来说,香港准是全世界文化程度最高的。文字在香港使用量之充沛.超出想像。可以说香港的人口、建筑与街道有多么密集.香港的文字覆盖就有多么密集,还由于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文字用量翻倍,一定是三种:中文、英文、粤语,比如“不准吸烟”,  相似文献   

7.
香港被英国掠走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了让香港回归祖国的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暂时维持现状不变”、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当收复香港的条件渐趋成熟的时候,邓小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首先付诸于收复香港之实践。在与英方交涉的过程中,邓小平、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香港的主权意识,终于促成了香港回归的起步。  相似文献   

8.
香港梦旅人     
青璎 《社区》2010,(11):14-14
王安忆曾这样评价西西:“香港是一个充满行动的世界。顾不上理想。如西西这样,沉溺在醒着的梦里.无功无用,实在是这世界分出的一点心、走开的一点神。所以,西西其实是替香港做梦。给这个太过结实的地方添一些虚无的魅影。西西,她是香港的说梦人。”看《我城》的时候,感觉也是如此,只是觉得每个句子都在分心与走神,像石子投射在水潭的中心.然后一切均是水的涟漪。“我”是一个视觉与感官的容器.宛如新生的婴孩,去感觉一个内在的城市运动。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香港文学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在香港文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一向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又与西方文化有着内在的相通、相连和彼此交叉、渗透的一面。香港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全球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其他华人地区不可能取代的,它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学和世界各地文学的交往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文学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和质——香港性——定位于世界华文文学大文学圈格局之内的。  相似文献   

10.
唐昀 《今日南国》2007,(7):22-24
香港时下流行“集体回忆”。起因是特区政府要拆掉具有50年历史的中环天星码头,学者们口诛笔伐,老百姓扼腕痛惜。媒体曰:整座城市陷入了一种“集体回忆”,大家忽然对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恋恋不舍,以致影响到今年的消费趋势、时尚追求。其实,香港人从来都生活在“集体回忆”之中。你看,中环那最具未来主义色彩的“石屎森林”中散落着殖民地时代的巴洛克建筑,最新潮的进口轿车与有着百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在车流中并驾齐驱,维多利亚海港常常同时停泊着最豪华的游轮与最简陋的渔船……新与旧、时尚与古典,如此心安理得地并存着,彼此欣赏着。怀旧已成为一种永久的情绪,渗透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它让其中最前卫的潮人,也总是不自觉地在流行中回忆着。  相似文献   

11.
以个人亲历的视角回顾了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源头和历程。从20世纪早期朱光潜、许地山先生任教于香港学府始,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博兴的策源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校和任教于中文大学的诸多友好故旧的热心敦促,均在香港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后,广东作为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发展的中继站,粤港两地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粤港两地金融衔接应该求同存异,以金融组织体系的衔接为微观基础,以金融法规衔接为根本,同时做好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理念、实践模式等.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最为悠久,通识课程独具特色,香港大学十分重视非形式课程教育,两所理工科大学则极为重视中国文化研读.他们的做法对大陆高校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香港基本法解释机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香港基本法的解释权,依据国情,借鉴外国,最终形成现今的机制。内地与香港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域,法律解释制度相异,内地由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国家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其基本特征归纳为:唯一性、界限性、约束性、咨询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三次释法,形态多样,样式不一,但有其共性。"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构想和事业,解释机制难免有不尽完善之处。它不损害香港法制,而是回归后香港施行法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香港回归后 ,原有法律中的判例法被认可为中国法律的一部分 ,并在香港基本法的支配下 ,脱离英国普通法系的支配而独立地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了一个独特的判例法适用地区 ;香港司法判例的适用效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创造新的判例必须体现“一国两制”方针 ;判例的形成要受到限制。在香港基本法支配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并不能创造违宪审查的判例  相似文献   

16.
香港问题的研究高潮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割占香港的原因作为香港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多从经济、商人的角度考虑,鲜有学者通过具体实例加以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巴麦尊训令的目标、义律时于训令执行情况的考察,揭示义律在香港占领、割让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从义律违背训令这个案对于香港问题的成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以及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员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我们对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语用的研究应该是社会、语言、人三位一体的研究,人既是语用的操纵者,也是语用的服从者。人在语用中的“二重性”阐释使语言本质的说明更显具象性。本文在对香港语用现状的分析中,由行为表层而至意识深层来揭示人类交际活动底层所蕴含的人文心理,进一步实证语言的独特性乃在于其社会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双语制(或多语制)态势下的语言异化进程具有其多面性及复杂性,而香港语用现象的现实,则是研究语言本质的实例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其形成、基本特点和未来前景展望等方面研究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和未来;分析了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香港极为重视新闻自由,媒体触觉深广。香港媒体在报道与限制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欲、知情权与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与公正受审权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与冲突。香港是一个司法独立、新闻自由的社会,媒体的表达自由权与司法独立审判权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