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九八五年,是我国文艺批评工作空前活跃的一年,文学批评方法的讨论,导致文学观念的思考,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型的思维方式,探讨变革中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文学观念的探讨中,人们已注意到过去对功利性强调过多而忽略了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要重视文学审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要求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来认识和研究.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批评观念的变化,作为一门有艺术生命的科学,文学批评应该对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西学模式的引进导致了古代文论学科中的批评史与文学史、批评史与批评观念、批评史与文化语境的割裂.研究目的和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回应西学问题、学科内在的演化问题、体系构造问题以及书写体例问题都应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伞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究者们多重视传统诗学内在精神的分析,而对于关涉汉语诗学本体的"形式"则有所忽略.这样,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的本土特色和内在规律就无法作整体的把握.形式批评研究就是回归汉语诗学本体的研究,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观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平 《人文杂志》2005,(2):101-106
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领域 ,给文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 ,提出了诸多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探求。就文学批评来说 ,批评对象、批评主体的身份、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自身的规定性 ,以及文学观念等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都需要重新审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后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随着在国家法律上的合法化,东正教大量进入了文学创作,不仅成为文学叙述的常见内容,更成为文学家理解俄罗斯问题的思想资源。这种情形成就了后苏联文学特色:末世论成为解释俄国历史问题的方法;弥赛亚成为重新叙述苏联问题的有效途径;复活被用来认识认知后苏联俄国问题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7.
韩捷进 《齐鲁学刊》2012,(1):156-16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在社会性强、哲理倾向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地融入非现实的虚拟性艺术,以神话、民间传说、幻想、梦幻、科幻等艺术形式构思作品情节、塑造人物,打破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构成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情境,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理性的思想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既与以变形、怪诞为表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也与西方文坛非虚构文学思潮不同。艾特玛托夫等苏联作家运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们对虚拟性艺术的运用是为了强化现实思想的表达。苏联文学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的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虚拟性艺术,改变了以往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的现象,使苏联文学朝着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向发展,这在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构建的框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嫦 《天府新论》2011,(2):152-155
文学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应该是一种复合式批评,是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实践的附庸。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复杂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实践,而文学翻译批评要把这一艺术实践上升到认知层次,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杜牧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重视政治教化功能和强调经世致用功能两方面。这种文学思想既有合理性,也有保守性。至于杜牧对元白艳诗的批评,应从两方面看:从元白艳诗的内容及其所产生的不良社会效果看,他的批评是对的;从他批评时所坚持的情理观念本身看,不但有很大的偏失,而且与自己的创作相矛盾。(二)在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方面,杜牧既强调以思想内容为主,也重视艺术形式。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比较辩证,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学研究工作者正逐渐从文艺学新方法论的探讨,进入对多年来形成的文学基本理论观念及思维方式的重新审视。这是对文学自身的、具有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反思。这种历史反思的深刻程度,将决定着文学基本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取得突破和发展。 多年来,我们在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中,确实存在着观念陈旧,理论阐述简单化和艺术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素玫  俞超 《学术论坛》2005,(7):172-174
弗莱的文学批评别具特色。他的原型批评中的“形式”概念,让分裂的内容和形式在原型的基础上重新统一,使文学形式的概念得到丰富和扩展。“神话”是弗莱文学批评体系的重要概念。他把神话分为关怀神话和自由神话,二者的结合产生出文学的社会语境,从而导致他主张的社会批评,神话概念在文学与社会两个领域的游弋,决定了弗莱的批评之路既不会偏离文学本体也不会局限于文学本体,具备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5,(12):148-152
文章从"文本"概念内涵的嬗变过程来考察文学理论的几次转型,认为文本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丰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进而提出当前文学理论应接受文化批评冲击的事实,对文本概念和学科自身作重新界定,从而走向一种新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8.
申燕的《<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一文是典型的时下流行的酷评,对《阿Q正传》进行了缺乏学理的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论点是对前人错误观点的简单拼凑,缺乏原创性的新见,而且其认为的缺陷缺少客观依据、牵强附会,体现出相对狭隘、传统、僵化的文学观念。鲁迅研究需要创新、需要破除陈规,但更需要尊重基本事实的真正的学理批评。  相似文献   

19.
文化批评作为重新回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 ,它的可能性如何证明 ?当年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外部批评的指责是这样脱离了文学本身 ,那么文化批评有多少为自己加以辩护的理由呢 ?本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以及它的言说的有效空间三个方面 ,对于文化批评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并且认为 ,文化批评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对待文学现象 ,而是更这重于对于文学研究提供思想的解剖刀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