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符号化生存”从两个维度解剖着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符号消费”表征着当代人的需求转向,即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到对商品所蕴含意义的追求;但另一方面,“消费符号”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后果,“符号消费”不仅侵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蕴,并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危害.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符号消费”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开启的生存视界不仅使人的生存向人自身敞开 ,而且实际上导致了哲学因获得生存论维度而发生范式转换 :从抽象的非生存论哲学转向现实的生存论哲学。具体地说 ,马克思分别探讨并解答了关于人的“生存”、“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的“实然”和“应然”的关系等三大问题。论文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对于认识和解除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的辩证生存观和重视人的生存条件的现实态度 ,而且在于它的视域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当代人类生活 ,其思想资质仍然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论文最后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与生存方式的价值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 ,人的生存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在多重维度上存在着价值冲突。“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等四对生存选择的冲突范式 ,实质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失落中生成”和在“生成中失落”的互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概括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从人的独特生存本质特征出发 ,说明人的存在的生成性、发展性、层次性 ,因而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着境界性 ,人生境界是人对生命意义“觉解”意义上的追求实现的水平和状态。  相似文献   

5.
洪琼 《云梦学刊》2013,(5):68-74
根据激情的不同状态,我们可将霍布斯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状态区分为三种:第一自然状态,是“激情的安宁”状态;第二自然状态,是“激情的冲突”状态;国家状态,是“激情的秩序”状态。当然,霍布斯并不是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谈“自然状态”理论的,而是将政治哲学的基础上溯至人性论,并根据人性论的核心激情学说得出的理论假说,其根本目的在于论证国家状态之外必然是人人相互冲突、相互恐惧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6.
价值秩序的颠倒与现代社会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秩序”的颠倒以一种集中的方式表征着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换,它既有力地推动了人的解放,同时又导致了“大地的毁灭”、“诸神的逃遁”、“占有性个体主义的泛滥”和“价值共识”的困境,从而直接威胁现代人的生存根基。现代西方哲学对此作出了“矛盾说”和“无根说”的诊断,提出了“返本”与“开新”两种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反思现代性及其奠定的价值秩序并寻求与人生存状态相适应的新的价值秩序,这一课题在当代哲学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柴秀波 《晋阳学刊》2007,1(1):76-78
人的生存承载着意义,意义引导着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信息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人们在各种方向的生活潮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很多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已无暇去追问我生存的意义何在等超越性的问题,失去了追问意义的自觉性。这种状况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就会有“无家可归”之感、空虚失落以及失去对崇高的追求。因此,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生存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所应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自觉地批判传统西方哲学的实存观是进入生存论理解的直接前提。实存观具体表现为超验实存观和自然主义实存观两种形式 :超验实存观契合于西方的神学文化传统 ,其实质是用无限性的先知先觉意识直接替代了人们对生存有限性的自我意识 ;自然主义实存观契合于人基于经验意识的无神论精神 ,它看到了人生存的客观自然属性 ,但却同时把人的生存完全还原为一般生命物的存在。两种实存观的根本症结都在于实体性地看待“生存” ,难以上升到对人生存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9.
姜国峰 《兰州学刊》2012,(2):204-206
文章认为马克思有着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并且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人之生命的前定本质的知性解读,既找到了揭开人之生命之谜的钥匙——实践这个人之生命的本源性生存方式,又实现了生命观的哲学维度变革,即由本体论维度转向生存论维度,还促进了理解生命之谜的思维方式变革,即由实体性思维方式上升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和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前资本-技术时代,人类处于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资本-技术的现代社会,人类处于技术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由于资本和现代技术的生产、消费的异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割裂,导致现代人陷入异化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社会,人类解放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技术-人类共同体”将形成,人的生存方式将进入理想状态。从对西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对未来社会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的展望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和展开,也是一种未来社会属人的生存方式可能性的实现和具体化,马克思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时代,简单地把现时代谓之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观点缺乏合理性.人类诞生以后,就一直是在知识化生存.但囿于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相对低下,知识在人类过去的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不很突出;把现时代谓之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只不过凸现出知识在人类生存中所具有的作用更加重要而已.  相似文献   

13.
“生存”——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在当今新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上 ,人类关注的聚焦点更加集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和生存方式上。本文在对比新旧实践格局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基础上 ,力求探寻人如何在“去生存”的过程中展现“人成为他自身”的本质 ,并试图从其开放性、实践创生性、自我超越性三个角度 ,揭示现代生存现域内的可能性于现实性 ,以及这一观点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承担者。如果人力资本不能用于专用性的生产投入,其所有者收入会大幅下降。企业经营风险会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的“效用”损失,从而保证人力资本不会滥用和掠夺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专有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的生产性资源,人力资本凭借专有的“默会知识”在企业剩余分配的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忠德思想具有"正己"和"尽己"两个主要的维度,要获得"正己"和"尽己"的合理性,需借助"天理"。朱熹的"天理"内容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离开"天理",忠德的价值和意义将丧失殆尽。"中庸"是一种道德方法论。在实践中,忠德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智慧。"中庸"方法论贯穿在朱熹的忠德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天理"和"中庸"就构成了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