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绝对真理的阐述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不正确的见解: 1.因界定偏颇而否定绝对真理的存在 例如,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绝对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又说:“我们能否说现代人类的认识,达到了绝对真理的认识呢?是显然不能的,现代的自然科学,不论那一种科学,都不能说已经达到完全的穷尽的认识,即达到了绝对真理。”①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许多。 在这里,把绝对真理界定为“完全的”、“绝对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认识”,即对世界“达到完全的穷尽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显然不能实现。人类虽然能够认识客…  相似文献   

2.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存在于“一个历史规定的发展时期”的一种由“历史规定的社会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话包括两层含义:(1)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2)这种社会生产方式不是人们任意采取的,而是由历史规定的。本文试图在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商品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定”,即它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一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是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在“生产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这个意义上说的、社会内部具体经济组织的生产方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前一种含义上的生产方式称为宏观生产方式,而把后一种含义上的生产方式称为微观生产方式。宏观生产方式说明的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而微观生产方式说明的则是个别劳动的内部关系。商品生产方式意味着一种特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因而指的是一种宏观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价值规律,发挥按比例规律与价值规律双相功能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这种作用就要表现出来。我们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是指能否不失时机地看出它的反映,按价值规律信号,调整商品供求关系。正确认识它的客观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是一个前提,还需要“中介”,如信息手段、调控手段。这些手段的灵敏度又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管理商品经济的经验。如果只有前提条件,而缺乏后面的这些条件,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的研究顺序是:东方专制制度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阶段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对这一理论的逻辑叙述顺序则要倒过来。文章依据马克思自《资本论》创作时期至《人类学笔记》创作时期的有关论述,由对上述二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特点的概述,论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有别于“五形态论”所说的五种生产方式的独立的生产方式,从而说明了“五形态论”理论框架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诸说之误。  相似文献   

8.
生产目的是生产主导者的经济利益的反映 关于生产目的,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但是,社会生产总是为特定的生产方式所统治,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因而,社会生产目的总是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制约,而成为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主导者(即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经济利益的反映。 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后。就依靠生产来获取消费资料,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构成了经济利益关系。在生产资料平等占有的情况下,由于每个人都是生产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为原理,以国内与国际的互动为维度,以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为借鉴,尝试探究反映国内生产方式的国家实力和反映国际生产方式的世界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分析与谋划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提供具有话语特色的时代背景研判。本文认为,反映国内生产方式的国家实力和反映国际生产方式的世界秩序共同影响着国际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而国际战略的实质便是认识和改造国家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国家实力与世界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所构成的时代主题,从而使得国际社会的整体秩序更加适应服务于生产的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似乎弗洛伊德的“实在论”和我在前面几章谈到过的实在论有着重大区别。我坚持认为,实在论包含这样一个观点: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实在的反映。相比之下,弗洛伊德揭示的反映在梦中和神经症症状里的“实在”仅仅是一种“精神实在”,即一种关于欲望、情感和思想的主观实在。弗洛伊德把它与物质实在明显区别开来。他说道:“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社会规范与社会关系:定义、研究的方面及其与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规范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社会规范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以制度一系统形式反映出来的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调节器,这种调节器能够显示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社会关系则是社会主体之间稳定的和必要的具体历史联系,在这里,这种联系表现为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实现人类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及时解决的重大政策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科学确立的基本理论原理。我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工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不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而是工益和工益规律。试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  相似文献   

13.
读了《求是学刊》1986年第1期刊登凌立坤同志《论模式思维》一文(以下简称凌文)之后,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凌文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根据、内容、特征和规律。笔者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性质、形式、方法和体系,与凌立坤同志和其他学者们共同研究。 一、模式思维的性质 凌文认为:“模式思维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模拟,是研究适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思维的本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模式思维既有客观性质,又有主观性质。“模拟”一词,既指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又指对主观事物的模仿,当模仿达到一定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时,就称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新中 《唐都学刊》2001,17(3):119-120
DS整体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即将常规教学与训练、巩固、使用、测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设计和安排的前提下使每个环节的效应都能发挥出来。英语中“多石击一鸟”之中开头两个音节的汉语拼音是“D”和“S”,不妨借此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普通话,灵活自如地使用普通话”的目的,故而称其为“DS整体教学法”。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以“国际人权卫士”自居,妄图以所谓“人权外交”、“人权攻势”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罪恶目的。因此,从思想理论上搞清人权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揭露国际敌对势力的政治阴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把“以少总多”作为一个创作原理和美学原则正式提出,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他提出的这一创作原理对于认识文学反映和表现客观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渊深本质,追求文学达到高层次的少而美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上做出了不仅仅是衣彼一代的贡献。刘勰写道: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口冗)呤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  相似文献   

17.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锐 《学术交流》2006,(4):52-55
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现代哲学因果关系包括决定论和概率性两类。法律因果观不是哲学家或科学家的“刨根问底”式的因果观,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因果观念基础上的概率性因果观。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反映了法律因果观的概率性,超越了客观因果观,因而获得了通说地位。对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应当客观评价,相当因果关系不过是一个适当的概念标签,个案中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应综合考虑行为的盖然程度、可预见性及法规目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金融霸权”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排斥、攻击的主要话题。在对“金融霸权”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许多学者把“金融霸权”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已知条件 ,继而对其加以批判 ,对“金融霸权”的本质研究论者甚少 ,这种学术现象反映出的是对“金融霸权”的盖棺定论。笔者以为 ,我们对“金融霸权”的理解和认识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与经济固然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政治绝对代替不了客观经济规律。所谓“金融霸权”的出现是金融领域中的一种金融现象或金融规律。本文以生态平衡理论为逻辑起点 ,客观阐述“金融霸权”存在的必然性 ,所起作用的双重性及各国对“金融霸权”所持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指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的揭示与反映,也是人们对于文学的传统认识。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科学幻想小说,从此,文学就不再仅仅是“人学”。 科幻小说之所以会产生,就作家的主观意识来说,是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技术加以大胆的结合、联想的产物,而究其根源,还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融合和广泛渗透。因此也可以说,科幻小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三十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此前后的手稿和通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过大量论述。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既牵扯到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怎样正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理论,又涉及如何正确研究并解决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