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本文拟就其晚年所成的两部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和《宋论》来阐述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就正于大家。一、封建史论发展的一个圆圈“史论”在我国史学领域中可谓渊远流长,自《左传》、《史记》发其端,而后代代有之。它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史学理论和一般性论史事人物、文物制度的作品。本文所言“史论”指后者而言。  相似文献   

2.
周兵 《船山学刊》2005,21(1):13-16
王夫之在天命观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在“何者是命”的问题上,认为天命可分为“德命”与“福命”两种;在“天怎样命”的问题上,提出了“日日有天命”的思想,并在“如何对待天命”的问题上提出了“凝命”和“造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专栏,本期和读者见面了。它开辟得迟了一点,总算是多了一块园地。相信在史学界的支持和培育下,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专栏,开出容易,坚持下去不易,出新则难,能为大家所喜爱则更难。这要靠学术界的支持。本期我们发表了张岂之和彭树智教授的文章和几位史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组笔谈,作为导言,以后的正文还要靠更多的专家作下去。欢迎惠寄您的新作,希望听到您的批评和建议,以求把这个专栏办好,我们将为此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4.
张广智 《中州学刊》2000,(1):110-112
我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以往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我们开拓视野,把它放到现当代国际史学日渐发展的大背景中,又觉得我们的这些成绩是那样地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不少场合表述过这样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很丰富,其主要的特点是坚持从唯物的立场来讨论人性,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即是“生理”,人性是一元的,人性的本质是善的;王夫之还尤其突出了人性的运动性,主张“习与性成”。王夫之人性论的主要贡献一是深刻地提示了人性的本质,二是突破了静止和僵化的人性现。  相似文献   

6.
<正> 一、历史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任何一门科学,随着它的日益发展成熟,都必然要在两个方面取得成绩:一是对它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也就是说,一门科学在它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必然要不断进行对于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历史科学也是如此。所谓历史科学理论,就是历史科学对于本学科的反省、反思和自我认识的理论产物。对历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要揭示的是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风云人物——龚自珍的史学理论,其中有思想火花,亦有陈旧观点,对我们今天自然会有一定的鉴戒意义的。 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明清时期,空谈义理性命,耻言经济事功的理学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传统的历史学开始出现危机。黄宗羲曾深有感慨地指出:“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昔蔡京、蔡卞当国,欲绝灭史学,即《资治通鉴》板亦议毁之,然而不能。今未尝有史学之禁,而读史者顾无其人,由是而叹人才之日下也。”明清之际一度出现的由黄宗羲、顾炎武等倡导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微观史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学理论与方法发展的某些新趋势。一方面,以个体化、事件性、区域性、叙事化为表征的微观历史写作展现出抵制简单真理与解构宏大叙事的创新力;另一方面,也触发了有关历史学碎化的种种争议,似乎微观史学与宏观历史之间天然铸就了某种不可逾越的矛盾与隔阂。然而,事实上真正成功的微观史研究总可以从不同规模、多重维度、各类语境中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从而发掘出社会史与文化史相融合的通道,结构性、长时段与全球化过程具体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的逐渐兴起给现代历史学的合法性所在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不满与反击;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还是有巨大贡献的,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书写中不很为人所知的面相,挑战史家去重新检查他们自己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对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的理解。但也有其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史家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全按照后现代主义的宣称来研究历史,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念依然有其生命力,它与后现代史学理论完全可以互补长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史学理论多元化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理论的创新就是打破一元化的史学理论的专横和有限 ,用多元化的史学理论之间的争鸣带动史学理论研究 ,尽可能地拓展史学理论的思想空间 ,使其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 毛泽东的史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的史学理论,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也是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迫切需要。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毛泽东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一) 毛泽东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总结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从而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石。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五四”时期发生了划时代的历史变革,这就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李大钊是头等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在衡阳曲兰的石船山麓,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我国明未清初的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同时,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的史学理论家。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茅,封建统治的危机益趋严重。同时,由于满洲贵族的武装侵入,实行民族压迫政  相似文献   

13.
问:您长期以来兼治中国史和世界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研究路径和治学方法,取得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就。这必然伴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同时,您早年的求学经历也一定会在您的学术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否请您先回顾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刘:我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  相似文献   

14.
青年史学工作者张艳国关于史学理论研究的著作《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全书40万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能够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首先说明他平日的勤奋刻苦,多年的默默耕耘,现在已获得第一批喜人的成果,自然值得庆贺。其次,这本著作的出版也说明它的作者的眼光、胆识和开拓精神。正像作者本人所强调的,我国的历史学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史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技进行认真研究也就只有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作为一门新学科,它的难度自然就大。不仅如此,它遇到的阻力也更大。不必讳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本体功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本体功夫理论屠承先一、王阳明本体功夫理论的提出王阳明哲学,特别是本体功夫理论,从理论渊源来说,则是对陆象山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这种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又是从学习程朱学说开始,在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后,产生了怀疑,然后改完陆学,并直承孔孟,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2000年1月成立,同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为瞿林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书铎教授。中心所依托的学科点是白寿彝教授在1961年创建的,具有长久的历史积累和广泛的学术影响。1961年至1965年,白寿彝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史学史》编写组,创办了《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招收了史学史专业的进修教师和研究生,撰写出《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79年,《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复刊,并改名为《史学史资料》。1980年,经教育…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1日至6日,在武汉首次召开了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会议是根据全国历史学规划小组建议,由《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汉论坛》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重点讨论了“历史与现实”、“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一、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讨论(一)怎样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志们指出,历史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的指出,这种联系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历史工作者是受当时社会关系和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产生逻辑上的悖论.解决和避免这此悖论,是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提出四个问题,以供探讨. 一:地主阶级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农民阶级也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 封建统治稳定  相似文献   

19.
比之于哲学、经济学、文学以及历史科学本身的其他分支学科来说,目前的史学理论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史学理论研究的这种落后状态不自今日始,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的轻视史学理论的倾向,无疑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纠正这种倾向,史学理论的研究要取得较大发展,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绩很大,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更上一层楼。为此,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既应引进,又要消化。近十年来,史学界特别是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引进工作,翻译了西方的史学论文和专著,引进了诸如系统论、控制论、计量历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