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政清廉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贞观廉政的兴起、发展及其变化与唐太宗的作为不无关系。本文拟从唐太宗在贞观前期的“躬履节俭”、惩治腐败以及贞观后期的“渐不克终”等方面,对贞观廉政的发展变化略加论述,以期揭示贞观廉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唐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记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大事、政治主张与政治人物。书中涉及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大臣的问答,以及这些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魏徵。《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魏徵“前后所谏二百余事”。仅《贞观政要》记载的,就有魏徵向唐太宗的面陈诤议五十次,写呈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数量之多,压倒了其他一切大臣。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即位后,慑于隋本农民起义的威力,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有力措施,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唐太宗即位后,总结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把任贤作为保证国家致治的根本。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时,发现中郎将常何所提的20多件事,件件都符合朝政情况,感到奇怪。后来得悉这是常何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唐太宗当即任命马周为门下省官员。唐太宗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主张“不以…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贞观之治”,向为史家所瞩目。举凡纳谏、取鉴、轻徭薄赋等均为贞观一世之美谈。然贞观治世政治,政策之由来却鲜为人谈,尤其是贞观治世的直接源头——武德政治、政策对其的影响,则更鲜有所论,应该说这是“贞观之治”完整认识中的一个缺憾。牛致功在《唐高祖与“贞观之治”》一文中,对此进行较深入的补充研究,谈来不无启发之感。  相似文献   

5.
论贞观廉政思想鹿 慧贞观时期(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唐王朝在短短23年里,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唐太宗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贞观之治”,根本一点是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贞观思想”为指导,而廉政思想则是贞观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治世,必是群英云集、人才辈出的时代。唐代贞观盛世便正如此。历史证明:乱世杰出英雄辈出;治世则利于人才成长。治世与人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对于人才的重视,唐太宗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贞观元年,他谈论刘邦时说:“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宏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把刘邦成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任贤。十五年后,正当唐太宗“拨乱反正”大见成效之际,他总结自己所做的事说:“朕行有三:一、鉴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其核心是借鉴历史,任用贤能。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当二十年皇帝后,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成功的五条经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尝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这些话,基本  相似文献   

7.
贞观时期,是唐朝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偃武修文”,推行“文治”,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入研究贞观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贞观之治”,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拟就贞观文化的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大理寺少卿(即司法部长)戴胄的一次争论,读来使人饶有兴味。贞观年间,朝廷开科取仕,有的人为了博取功名,伪造资历(那时候做官要看门第贵贱)。唐太宗就下了道敕令,“诈伪资荫”者要自首,否则就要杀头处死。正好,有个伪造资历的人被揭发了出来。戴胄判处他流放充军。唐  相似文献   

9.
长孙皇后对“贞观”政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之妻的长孙皇后,在贞观政局的建立、贞观政风的树立以及贞观政局的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内助夫君,铲除政敌,为创建“贞观”政权立下了特殊功勋;在进谏方面,她不仅勇于犯颜直谏,而且保护和鼓励谏臣直谏,促使贞观年间,臣下直言进谏,主上虚己纳谏蔚然成风;她谦逊勤俭,贤惠善良,促使“贞观”年间崇德尚俭之风盛行;她以史为鉴,避免了外戚专权悲剧的重演,保证了“贞观”政局的稳定。研究和探讨长孙皇后对“贞观”政风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唐朝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制约机制以及唐朝前期兴盛的内在动因,于今犹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艾尚连 《河北学刊》2002,22(1):148-151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 (646年 )曾进行过一次北巡塞垣的边事活动 ,并写有一篇“序其事”的纪行诗。笔者通过考证 ,基本上弄清了这一千余年来尘封不显的历史事件 ,从而显示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安邦治国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文治武功”兼备的封建皇帝。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他建有赫赫武功;唐王朝建立后,他又确立并大力推行“假武修文”之举。贞观初,魏征曾向他建议:‘堰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眼。”①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实行数年,成效卓著。贞观时期,唐太宗“堰武修文”的文治思想,包括对待儒、释、道的思想、大兴礼乐的思想、驰情文史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的确立和与之采取的文治措施,不仅对巩固唐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架构了“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对待儒、释、道的思想与政策…  相似文献   

12.
秘书官员议政进谏,秦汉以来就有记载。但是,真正出现谏臣盈庭、讽谏成风局面并把它形成一种制度的朝代,恐怕要算唐初“贞观”时期,而此时形成这种制度又是与当朝帝王李世民的“从谏如流”密切有关的。据资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朝二十三年中前后进谏者不下三十余人,仅魏徵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就达数十万言。至于百官议论朝政得失之事更是比比皆是,蔚然成风。不过,在议政进谏中起主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随便乱翻书,发现《贞观政要》有《论诚信》一章。现在可谓诚信热,从高考的作文题到报上的新闻、评论,加上2001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发言,都涉及诚信问题。于是把这本摆在书架上多年的书看了一遍。《论诚信》头一段就很有意思。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奏请朝廷去除佞人。唐太宗李世民问他:“谁是佞人呢?”那人回答:“臣在民间,不知谁奸佞。陛下可以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怕陛下盛怒,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人,顺从迎合的,就是佞人。”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浑,决定于源头。国君好比源头,百姓像流水。国君自…  相似文献   

14.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唐太宗陪其老子李渊置酒故汉未央宫。李渊别出心裁,命突厥可汗颉利起舞,又让南蛮酋长冯智戴詠诗。太上皇在得意兴奋之余,对贞观盛世的民族和好景象赞美不已:“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对此,后人多有褒贬。奇怪的是,明人李贽竟评之曰:“卖弄”。 这是不公允的。 纵观数千年中国古代文明史,哪一个朝代能做到“胡、越一家”!哪一个帝王敢于  相似文献   

15.
刘洎之死真相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洎是唐太宗贞观后期宰相,其直谏之言多为太宗所嘉纳,被太宗誉为魏征之后的重要谏臣。可是贞观十九年(645),太宗突然将他赐死,留下了一桩争执不休、发人深省的悬案。  相似文献   

16.
七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联姻的要求,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唐吐关系进入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元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是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封建史官称颂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商旅野宿”,“民物蕃息”,“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天下“太平”。这虽有些夸张溢美之处,但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极盛时代,这也确属事实。唐太宗在位短短的二十三年中,能够取得这样显赫的业绩,除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之外,也与其重视立法,完备和加强法制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贞观十六年,北方少数民族铁勒部的延陀侵扰唐王朝的边境,李世民与侍臣商量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剿,有的主抚,争论不休。李世民说:“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但是经过再三考虑,他放弃了这种武力镇压的办法,决定“与之为婚姻”。因为“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贞观政要·卷五》)唐太宗的“苟可利  相似文献   

20.
贞观年间(627—649年)的初唐社会,在“旷世英主”唐太宗的治理下,很快出现了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国威远播、万国来朝的治世气象。以唐太宗为首的执政核心,在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风暴的洗礼之后,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从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