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昕华 《唐都学刊》2004,20(2):63-66
高凯、牛庆国是西部诗坛 2 0世纪 90年代成名的诗人。他们都致力于乡土诗创作。他们的乡土诗洋溢着对黄土地乡土故乡的爱与情 ,既深染着黄土地的色调 ,亦深蕴着黄土地的悲情 ,既富情感魅力 ,亦具艺术感染力 ,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实力  相似文献   

2.
徐梦 《生存》2020,(9):0216-0217
中国是诗的国度。巧用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课堂可以让古典诗韵与淳厚乡土在学生的个性创造中焕发新的光彩,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自主活动中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感受诗的魅力,提升审美品位,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代乡土诗的审美取向文立祥乡上诗,虽然在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中,没有列入它的名字,文学流派的划分也从来没把它算作一个诗风流派,但从不断发展的文学创作实践来看,它确实是一种被人认可而有着无限生命力的诗歌样式。只要有土地存在,只要有农民存在,只要有乡情...  相似文献   

4.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郭茂全 《唐都学刊》2009,25(5):53-56
陈忠实的散文集<乡土关中>以潺潺而流的语言、娓娓而谈的闲话方式描述了关中大地上的历史变革、人文景观、乡土风物以及作家乡村生活的审美体验,既展示了关中大地独特的风土魅力,又表现出作家对关中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成为西部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乡土乌托邦具有浓厚的世俗追求,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于对凡人庸常生存空间的肯定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现照.新时期乡土乌托邦从传统民间乡土大地汲取养料,发掘民间乡土文化中被政治和经济所一度掩盖的本真的生活,它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庸常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传统丈化延续下来的道德理想为原则,勾画了建立在乡土大地上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7.
张月爱 《社科纵横》2012,(7):116-119
乡土文化传承状况的变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其中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危机。我们必须注重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探究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冯国瑞 《学术交流》2004,4(8):153-155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及其独特的乡土经历决定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鲁迅本人并不熟悉乡村,并不熟悉普通农家生活。在眷恋与热爱、忧患与焦虑、怨怒与叛逆、孤独与苦闷的乡土情结的驱策与引导下,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对中国乡土农村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辽阳是一座拥有24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辽河流域乃至中国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为挖掘整理、搜集研究本地乡土文化,部分资深学者组织起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3月,目前会员已发展到近300人,遍及辽阳城乡。几年来,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编写出版了《辽阳历史人物》、《千年沧桑话辽阳》、《辽阳风韵》等辽阳乡土文化丛书和《乡土》杂志十余期。走进乡土文化研究会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可见一对字体工整端庄的条屏,“乡里乡亲真情传环宇,土了土气方志益神州”。  相似文献   

10.
阴艳 《学习与探索》2012,(9):137-140
东北电视叙事以对乡土文化的再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乡土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区域电视以区域文化为发展根基的今天,乡土文化成为了东北电视的必然选择。东北电视通过对民俗仪式原初意象的展现和对狂欢精神的言说,通过对东北电视文化符号——赵本山的塑造,完成了在东北电视叙事中的建构,从而实现了东北电视叙事中对乡土的归附与对人类精神乡土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0):54-57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协议的签署,推动了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在跨区域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植根于人类生存进程的乡土生态文化。乡土生态文化保存了文化的根基,表征着京津冀区域的历史、生长、生成与创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宋洁 《社科纵横》2007,(10):120-122
从梳理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入手,分析了甘肃乡土小说的特质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4,20(2):57-62
2 0世纪 8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的主题话语是西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转化 ,面对这一世纪难题 ,西部乡土作家陷入难以解答的现代性焦虑中。他们或批判传统乡土文化之恶 ,或弘扬传统文化之善 ,藉以寻求精神资源。对历史属性不明的当下现实 ,他们以城市文明为现代性坐标 ,又对其表示怀疑 ;他们书写乡土的落后贫困 ,却又赏赞乡土自足人生 ,对传统的乡土现代性设计表示怀疑和反思。他们试图给出当下历史情景中的另一种乡土现代性的构想 ,但由于价值选择的不同 ,而迷茫地走向分化。这使西部 80年代乡土小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  相似文献   

14.
雷金瑞 《社科纵横》2006,21(6):61-62
乡土旅游是充分利用当地可以开发的乡土资源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它具有随时随地、文化内涵丰富以及简单、休闲、体验性强的特点,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乡土旅游不仅可以带动中国旅游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15.
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实践是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法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探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国家法萎缩与民间法兴盛的原因 ,阐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法律调控的变迁过程 ,并以农村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为契机 ,分析了法律在现代中国农村的运作与出路。认为要真正解决好农民问题 ,就必须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平等与参与问题 ,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寻求行政组织转向自治组织的有效过渡形式 ,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带头守法 ,使农民有尝试运用法律的机会与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乡土农村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登的拙文《英中异形诗探析》中,我们将汉语异形诗分为盘中诗、回文诗、宝塔诗、画字诗四种。实际上,盘中诗应属回文诗一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西方异形诗的影响,我国现代也出现了写类似英语里具体诗(con-cretepoem...  相似文献   

19.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发展亦可促进城乡融合。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乡村产业,乡土社会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地区的来料加工为例:近年来,浙江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偏远乡村扩展,通过来料加工的形式带动偏远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来料加工是全球生产体系的一环,通过灵活分散的加工形式,偏远地区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与广阔的全球市场联系起来。来料加工的生产过程紧紧"嵌入"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确保来料加工的生产管理得以可能,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其中"曲尽人情"是社会伦理的具体运作机制。来料加工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和社会转型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在土地、金融、产业政策上对乡村加以扶持外,还需识别、理顺乡土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乡土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性动力。  相似文献   

20.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2,(4):132-135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