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发展理论的传统和现代形式的评析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石  于洋 《江汉论坛》2003,1(9):5-8
改造小农经济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关键是如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的现代化是否同工业一样,也存在一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问题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论形式,而如何改造小农经济理论的现代理论形式是以如何实现中国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理论出现的。回顾与反思这个问题必将对中国农业发展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指出正确的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邓子恢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子恢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从发展农业生产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认为发展农业生产要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基础出发 ,走集体化的道路 ,使农业发展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 ;强调引导农民遵循群众教育运动的规律 ;倡导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注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生产条件的多样性 ,搞多种经营 ,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小农经济的存在仍然根植于农业的自然特性之上,它是传统农业文化活态保护和传承的载体。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小农经济更突显了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理论:指出农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而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同时也具有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提出"三位一体"来实现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农民,用科技武装农民和农业;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来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小农的地位、性质和特征、小农经济规模路径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为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巨大变革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产业化的层次、水平还不够高,但它所显示的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却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如今,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热点之一,并且正在推动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对农业产业化的再认识从理论上讲,农业产业化是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小农经济而言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目的的自给性、生产手段的粗放性、生产规模的零星分散性、生产过程的兼营性、经营方式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与小农经济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研究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农地制度等与小农经济经济改造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恰亚若夫、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并认为以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为主线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总结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农民家庭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新鲜经验,既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制理论,又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注意以社会化服务支撑家庭农场,改造提升小农的作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和实践模式,为转轨时期小农经济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恩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历史运动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将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吞没。列宁总结苏俄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俄国传统村社的实践经验,确认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在市场流通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实行劳动合作,引导小农趋向社会化生产,是东方落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明村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发现虽然农村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由留守在家的老人或妇女承担,但实际上,出于家庭和农业生产的双重需要,年轻农民工到了夏秋农忙季节大多会返乡接替家里的老人或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新的家庭农业生产和组织形式。这种新家庭农业通过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的有序分配,合理利用家庭中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实现了家庭劳动力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了小农经济的效率,为农村经济、家庭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带来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正在发生悄然转变,集体所有的、家庭承包制下的雇工经营模式(如“铁麦客”现象)正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小规模土地占有之间的矛盾,还在农村衍生出适应这种生产模式的新型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是一种伴有浓厚封建意识和遗传固疾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内向封闭桎梏中。近年来,虽经顽强的努力,在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农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本世纪“世界经济奇迹”,出现了1979年——1984年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上升、全面高涨的昌盛局面。1984年粮食产量达40731万吨、棉花产量625.8万吨。但是,大喜的背后,掩藏着巨大的阴影,以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为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磊 《学术研究》2005,(5):36-42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的承包制重新复活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承包制的成功只是证明了小农经济的合理性,并没有证明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消亡是必然的,只有"消灭小农经济"才能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消灭小农经济的道路选择并没有最优解,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一从土地改革到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可以说是我国农此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在一九五二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是按自愿和互利原则,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同时,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合作经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  相似文献   

13.
小农经济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农业经济的载体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如何 ,理论界始终评价不一 ,而且多数论者持否定态度。本文通过宏观地、历史地考察 ,得出以下认识 :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简单手工劳动基础上的正常组织形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 ,小农经济在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它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一再出人意料。有目共睹的事实使当初对“双包”持保留态度的同志目瞪口呆,原来的支持者也禁不住喜出望外。造成这个巨大变化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实行了家庭经营。实践正在向理论挑战。过去集体经营搞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经济效果反而胜过了大规模的集体经营?这种家庭经营是否等同于昔日的小农经济?它会不会成为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障碍?要巩固和发  相似文献   

16.
小农生产方式与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小农经济组织不能成为城乡统筹载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散的、庞大的小农经济组织会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执行中过大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的过大会使这项制度难以为继;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是变异质的城乡二元生产方式为同质的一元生产方式。在这一变革中,政府是变革农村落后生产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并迫使农业生产关系面临再一次重大变革。21世纪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和任务,将是农业的企业化制度的逐步形成,从而取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真正结束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思想的根本目标是振兴农业,造福于民;其中,变革封建生产关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加强生产管理,改造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加快农业近代化进程的战略对策。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从农村实行第一步改革后,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又向商品生产的领域迈进了一步,以家庭范围的经营形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受到了冲击,使一大批努力从土地上转移了出来。城郊乡到一九八七年底有有70%左右的劳力按照商品生产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劳动,但这个乡在农业生产上也遇到了不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找到突破口的。在包产到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局面。从表面上看,这种分散经营的农户经济有着与历史上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某些相似的特征,但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所形成的农村经济中村合作经济和农户经济并行发展、共同经营的独特的双层经营体制,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中由农户孤立经营农业的格局。农户作为一个基础的经营层次,实际上仍处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内。双层经营体制集合作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济的积极性于一身,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这种家庭经营合作经济有效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