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因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而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正是在“明儒暗法”的高度成熟的政治统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封建统治得以长久延续。因此,研究《韩非子》的吏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之一: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国的治乱,最重要的就是要治理好官吏,通过治理官吏达到“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  相似文献   

3.
全国副处级以上“裸官”清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加强“裸官”管理监督,体现了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坚强决心。下一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将按照中央要求,对“裸官”任职岗位进行常态化管理,实行正常报告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官场,“县官不如现管”。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即胥吏或吏胥)、差役及其他办事人员在内的吏,是编制外的、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他们越权、窃权、弄权、专权以至专政。朝廷内外、国家上下不可一日无吏,但吏又上欺官,下害民,成为国家一害。  相似文献   

5.
“官员”流动是配置领导人才资源的一种方式和活动,对于规避“官员”本土化、打破裙带关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不仅仅是自然规律,而且也是治吏规律。“官员”流动,表面上是人的流动,其实是“官员”行使权力的流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读者相信这句话确有依据,不妨先举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主角就是人所周知的“大清官”包拯,够得上“官清如水”了吧!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记有一桩他敌不过“吏猾如油”的史实:老包坐开封府南衙时,有“明察”之称。  相似文献   

7.
“文秘”之称,源于中国古代“制掌文书”的“刀笔小吏”,也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起草文书的官吏幕僚,俗称“师爷”者矣。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他们对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维护和巩固政权,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文秘工作者素质和修养,更好地搞好文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来,伴随着中共“从严治吏”的纵深推进,“公务员涨工资”相关话题持续引爆舆论。其实,当下公务员的牢骚已远不止于薪资待遇方面,人际关系复杂、晋升体系不健全等沉疴,也成为这些“体制内人”的困惑。从公务员不好当的集体呼声,到辞职下海的个体行动,囊括700万成员的中国“金饭碗”一族,正在经历着五味杂陈的痛与痒。  相似文献   

9.
语丝语录     
《决策探索》2014,(7):8-8
中国向来有官文化的传统,自古以来都有“吏为人师”的说法,作为社会精英人群,公务员的道德水平理应起到典范作用,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示范性。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人已清楚地认识到,“吏制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尽管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已形成了一套选拔干部的规章制度,但现在看来,这套规章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  相似文献   

11.
宽以待人 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罪。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日:“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宋史·王旦传》  相似文献   

12.
《领导科学》2005年第10期刊登了《“一钱罢官”与“一钱斩吏”》一文,该文对清代沈起凤所著《谐铎》一书中记载的“一钱罢官”典故大加赞赏,认为常熟县尉吴生因拾钱一事被罢官是咎由自取,江苏巡抚汤默庵以吴生多年前在京城廉记书铺恶意拾钱,断定其日后必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公文写作一直处于一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以吏为师”和“相摹而作”的现象。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而只是由少数“师爷”所垄断,进而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状况才从根  相似文献   

14.
刘永路 《领导科学》2005,(18):48-49
治吏是一个古老而常谈常新的问题。以往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更多的是探讨治吏成功的案例,进而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升,用于指导实践。然而笔者看来,研究治吏问题不仅要分析成功案例,更要探究治吏失败的原因,从中找出一般性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得到启迪。总结治吏失败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将无能,葬送千军——败于领导能力的低下。治吏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它对居于治吏主体地位的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领导者具有过人的才智学识、丰富的从政经验、非凡的管理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才能…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王安石、郑板桥、陶渊明讲到狄仁杰、包拯、海瑞……1月12日上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总书记博古通今,吟名句、讲故事,与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  相似文献   

16.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17.
王彪  李敏 《秘书之友》2006,(11):37-40
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疏通感情、联络关系。师爷非官非吏,无官衔职称,他们与幕主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一般被称作“老夫子”、“西宾”,其所承担职责与现在的秘  相似文献   

18.
<正>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新常态下,组织部门不能做温水里的青蛙,困在"舒适区",要勇于突破原有"舒适区",善于"啃"干部工作中的"硬骨头",真正做到从严选吏、从严察吏、从严管吏。选拔干部突破思维"舒适区"。新常态下,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不能怕担责,一味求稳,要打破现有思维"舒适  相似文献   

19.
吏胥之害     
王学泰 《领导文萃》2010,(11):83-86
吏是“庶人之在官者” 古代社会能够担任官员的都是士大夫。先秦是贵族社会,天子、诸侯、大夫、士从身份上说是贵族;从职务上说,他们都是不同层级的社会管理人员,或说是官。他们世代相承,血缘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