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法拉比在伊斯兰哲学史和欧洲中世纪哲学史、柏拉图经学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理论进路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法拉比的定位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学者以及几代接受西方教育的穆斯林学者,大多不自觉地采取单一的"西方进路"来研究伊斯兰哲学史。伊斯兰哲学研究中的"伊斯兰进路"(Islamic Approach)恐怕是当前最为亟需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思想家阿尔法拉比的"第二导师"之名,表明他的思想源于"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但这仅仅是时代的需要而已。美国学者科尔莫错误地认为阿尔法拉比不是古希腊思想的传人,而是现代思想的开启人。阿尔法拉比实为柏拉图思想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3.
思想家艾卜·奈斯尔·法拉比五苏,甫江·艾买提深厚伟大的突厥文化传统在九世纪末至十世纪之间培育了象法拉比这样一个伟大而又划时代的人物。艾卜·奈斯尔·法拉比不仅是我国维吾尔族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地质学家、文学家,还是闻名中亚的杰出的自...  相似文献   

4.
法拉比是阿拉伯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哲学亚师。亚里士多德为第一教师,而法拉比为第二教师,可见其地位是相当高的。法拉比的国别和生平本来,法拉比的国别是不成问题的。过去,大家一致认为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的人,其父为波斯人,其母是土耳其人。这在西方哲学史界和阿拉伯思想史界本来是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发神"民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与土族"拉哇"、"什典增"和南方的"扶箕"活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回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特点,使回族成为全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中国西北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随着时代发展回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相处与了解日益增加,随之有了回族与各族之间的通婚,尤其是与汉族之间的通婚。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充满了特殊性,主要是充满了与伊斯兰教有关的生活习俗方面的问题。文章对回汉婚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做了初步分析,以期为回汉婚姻和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法拉比是阿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著述颇多。他一生突出的功能是他全面、客观、系统地注释、评论与介绍了以亚思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与逻辑学原理 ,并对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独到研究 ,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学说 ,对欧洲中世纪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世界思想发展史和欧洲哲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艾森斯塔特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轴心文明以及轴心文明之外的一些文明做了深刻分析后,在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存在张力的框架内对伊斯兰国家作了深入研究,并着重叙述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他看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形式现代化,内容传统化,它所内含的原教旨主义思想,根植于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宗教文化中的异端。从当今伊斯兰发展趋势来看,艾森斯塔特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伊斯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定特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倡导的回归伊斯兰传统或反现代的价值取向,为重建伊斯兰世界秩序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社区一个特定的社会化"存在",以"尔麦里"仪式为特殊的"文化文本"流传于世,给解读与理解回族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尔麦里"仪式是回族社区一种伊斯兰宗教行为文化符号,也是回族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实践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对回族社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入华之初,回族先民为了使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能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而不致湮灭,便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华化"。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华化"的方式、内容、代表人物及客观原因进行了概述和阐释,旨在说明回族先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1.
德温·德维斯 (DevinDeWeese) ① 在其对伊斯兰教在金帐汗国的传播所做的研究中 ,作出了如下评论 :反映金帐汗国内部状况的成文史最早到 15世纪才出现……这些成文史不是来自金帐汗国的中心 ,而是来自先后出现了帖木儿与昔班尼月即别这些伊斯兰编史工作的庇护者的中亚地区。因而 ,在赤术的兀鲁恩中 ,没有本土的编史传统 ,如果说在这方面曾有什么东西存在的话 ,那么 ,其遗存与记录却未保留下来。真正存在下来的相关的“历史”产品 ,则是在产生于中亚与伊朗的历史著作中所反映出的口传体传说。德维斯发现的证据包括 :有关别儿哥在践祚后不久…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发表了署名蔡德贵的文章《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读后感受有三:这篇文章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刊1982年第1期发表的拙作《关于研究新疆兄弟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的初步设想》和同年第4期发表的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的文章《论艾卜·奈斯尔·法拉比的逻辑学说》,此其一;其二,文章的作者断言法拉比是“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的国别是不成问题的”;其三,文章就“法拉比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研习阿拉伯语以及波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沟通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广泛的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穆斯林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新生中实行新生"宿舍导师"制度,即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的新生"宿舍导师",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弥补辅导员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干部,对深入细致地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莎车等地有一部分维吾尔人,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他们以自己的"什叶派认同"和莎车县的多里喀扎清真寺为中心,保持着自己的教派认同与历史记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了解伊斯兰与维吾尔文化的交融及各个群体之间的涵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中的"兴"概念与英国诗人艾略特诗学观念中的"客观对应物"在本质内涵上,均涉及到作家编制情感"代码",读者还原"代码"之上情感的过程。深入概念内部建立中西方诗学对话,详细析出"兴"区别于"比"而蕴含的与"客观对应物"概念的契合点。由"兴"中所蕴含集体情感与原始宗教性体验出发,首次证明了"入兴"中涉及的"非个人化"因素,同时辨析了"兴"与艾略特诗学观念诉诸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在涉及读者"解码"过程时所包含的不同的集体文化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卧尔兹是伊斯兰教"解经"这一传统学问方式在新形势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开展,是我国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有效途径,体现着我国宗教管理方面的实践智慧和创意精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中国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该项活动在中国伊协继承发扬伊斯兰教已有宗教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创新和开展,并且得到了广大伊斯兰教界的广泛响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孝"是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即父母子女之间纵向的"亲亲之情",这种自然之情发乎于外,成为协调父子关系和谐的行为规范。这种发乎自然人伦的文明形式,与传统礼乐文化在"伦理和谐"的价值旨趣上是完全一致的。孝与礼相结合而为孝礼,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由礼乐文化中所确立的孝之为孝礼的规定性,首先体现在周人对祖先祭祀的宗教礼仪之中,进而逐步推展到丧葬、婚冠、生育以及对在世尊长的敬爱与服事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比"与"兴"是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的话语系统。区分"比"、"兴"的关键,是发掘二者的结构差异所体现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差异。"比"的结构体现了比象与比义之间的共时性的相似关系,"兴"的结构则体现了兴象与兴义之间的历时性的联系。将"比"、"兴"置于世界早期话语系统内,从语言与思维模式、认知范型之间的关系来审视,可以肯定,具象思维决定了"比"与"兴"以象表义的共性;"比"与"兴"的差异则取决于支配着二者的认知范型的差异:支配着"比"的是"把彼此相似的东西看成是同一个东西"这一认知范型,而将事物之间因神秘的互渗而产生的神秘的联系视为因果关系这一认知范型则支配着"兴"。  相似文献   

20.
中东恐怖主义的发展与宗教和战争两大因素相关。伊斯兰名义下的暴力恐怖活动与反对帝国霸权和侵略战争紧密相连,恐怖主义的行为主体不仅仅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一方,还包括美国和以色列在侵略战争中所实行的国家恐怖主义。这种态势决定了中东恐怖主义现象的复杂性。认清这种复杂性,明确伊斯兰名义下的恐怖主义与伊斯兰复兴、伊斯兰教的联系与区别,避免误解和混淆,将有助于对中东形势及整个国际政治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