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治”是治理体系理论中的一种,将它用于实践之中则是一种调和手段和方式;“和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在古希腊语中是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多指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它是一种良好存在状态。表面上它与法治不同,不能融为一体,但若从二者的价值这个角度来看,法治与和谐却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内在统一的。基于这一认识,试从法律的价值——秩序、人权、正义、公平、效益人手,分析法治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议题。现在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社会和谐经由社区和谐”。其涵义是:社会和谐的概念是泛指的,而社区和谐的概念,则把“和谐”落实到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特定人群,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具可操作性。如果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社区都越来越和谐了,那么整个中国社会也就越来越和谐了。  相似文献   

3.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和谐”一词反复出现、频率极高。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使人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是多样化中特殊的统一,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许多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艺术的和谐美。罗丹说:“美即和谐”(《罗丹艺术论》)法国美学家亨利·德拉克罗瓦说:“艺术是诸官能之和谐。”(《艺术心理学》)果戈理说:“再没有比各个部分之间完全的和谐更能震撼人心的了。”十九世纪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谈到创作的经验时,强调作品的结构就是“整理构思各个组成部分,把剩下来的组成为一个和谐体。”  相似文献   

5.
和谐温州,温州今年的一个新亮点,温州发展的一个新强音。它犹如一首生动悦耳的协奏曲,在瓯江两岸、雁北南北、东海之滨响亮地高歌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温州。从温州独特的经济格局和人文背景出发,按照“发展促和谐、民主催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谋和谐、稳定保和谐、文化为和谐”的思路,以“平安温州”建设为核心内容,正在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温州特色的和谐社会,使温州成为一个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强音。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企业自身首先必须创建和谐。因为,没有和谐的单位,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单位和谐,领导班子是重点,起着“火车头”和“领头雁”的作用,是一个单位的最高决策机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贯彻落实;改革发展和稳定等重大任务要靠他决策和引导;各种困难和风险要靠他去排除和化解等等。所以,在一个企业,领导班子的和谐至关重要。下面,笔者从和谐的角度,粗浅地谈谈领导班子建设。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和谐高于公正”的命题,意指一种层级考量而非价值判断。从人类实践与经验逻辑角度讲,和谐以公正为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和谐的三种形态涉及人际、身心与天人关系,分属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实现三种和谐的可能性所涉指的某些核心观念,汇成“中国宗教性道德”的理论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之未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观之,“中国宗教性道德”作为助推和谐的重要动因或驱力,可视作范导原理,有助于适当建构“现代社会性道德”。在特定情境与社会背景下,上述命题的论说也可用来深化“中用”(中学为用)、影响“西体”(西学为体)。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国家发展方略。“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大众传媒的时代要求就是“构建和谐传播”。所谓和谐传播,就是指大众传媒和与之产生密切联系的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和谐传播”应该努力建构好几对主要的关系。《深圳商报》的“谈话空间”是和谐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建构起了和谐的“传媒-受众”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庸”作为古今中外一个重要的社会理论 ,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而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 ,稳定是根本 ,就是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样 ,“中庸”便成了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和谐     
“和谐”,无疑是这两年的流行词甚至是关键词。前不久,闲读《左传》,一页白纸翻过,眼前刷地一亮:“八年之中,九(纠)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和谐”这个语词,若果出处于此,倒彰显出汉语的无限魅力,蕴涵着一种博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但是这一智慧只有在当今中国才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观念。和谐是衡量发展的一个公正尺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体现;和谐是一种重要而积极的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社会摩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含着和谐理性,而统一战线与科学发展观在和谐理性方面高度契合,和谐是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共同的价值理性。统一战线就是以人为本做人的工作,就是在承认多样性和多元主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大团结、大联合,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目的是实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统战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理性,需要着重做到“内外和谐”、“前后和谐”、“上下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是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理路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也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承继与升华。“共同建设”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共同分享”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目标和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和谐发展将形成社会整合的格局,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兴旺之际,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民主与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指明了我们的奋斗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爱因斯坦早已指出:“学生离开校园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中华民族更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高等教育正面…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词从古流传至今,辛弃疾以自己的农村词为媒介,从乡村田园风光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生动诠释了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关系的规定,只有关系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和谐作为关系的规定既可以从事实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感受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兼顾和谐的事实与和谐的感受,而且应该和相应的社会角色与相应的量度相结合。社会是否和谐“作为事实”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实际上是否被肯定;社会是否和谐“作为感受”则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想不想、希望不希望以当下的状态或身份被肯定。作为事实,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确保所有扮演正常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生存下去,最高境界是,已有的社会关系对任何人的任何社会身份来说都是肯定性的。作为感受,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所有正常角色的扮演者”都能容忍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状况,最高境界是,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想做的任何事都是所有角色都希望他做的。  相似文献   

17.
和谐之美的文化根源可以在文化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实质、终极指向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儒家的和谐指“中和”,道家的和谐指“天和”,和谐美的前提是主客体之“和”,实质是各种矛盾因素的谐调统一 ,而其终极指向则是意境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职场的适应能力也即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是各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思想与概念渗透到各个角落,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高校建设中的和谐问题即和谐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即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须途径,是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动态的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南通的要义亦是如此。和谐南通,应该是南通社会的全面进步,南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南通人民和谐相处,让南通大地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此,笔者就构建和谐南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摘 要:作为源头活水,《周易》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