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大大作先生是现当代少有的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版的各类著作包括对话录,与其说是宗教作品,不如说是哲学经典更符合实际。倘若对池田大作的哲学思想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个真正的“池田像”便难以获得显现;同时,如果将池田哲学等同于纯理性主义哲学,似亦很难把握池田思想的要领。  相似文献   

2.
汪鸿祥 《东方论坛》2008,(6):1-6,18
《池田倡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理论基础是池田大作和平思想,包括生命尊严、非暴力、共生的思想和世界民族主义的理念。《池田倡言》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容是提倡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展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还对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池田倡言》是富有远见、博识、勇气的倡言,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对于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和今后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战后责任被新正义战争理论作为实现战后正义的方式被提出,逐步发展为一种法律责任,并表现为战后责任机制的建立。随着战后责任机制的多样化,并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和国际社会在选择适用何种机制实现战后责任时,应特别考虑冲突后阶段的特殊地位、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法制等因素。这些新标准的提出有助于国际社会在处理战后重建问题上摆脱权力政治的影响,也有利于“战后法”规则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家鲁迅以笔代戈,穷其半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与“硬译”,批判削鼻剜眼,强调翻译要有“异国情调”.针对“直译”与“硬译”的异议,从翻译之区分题材、预期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方面为之辩护.作为时代翻译家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鲁迅坚持“直译”与“硬译”,以达“益智移情”之效,是“窃”外国之火,照明中国的黑夜,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生产活动和消费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滞后,致使环境问题愈加严重.从60年代起,日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扭转了重发展轻环境的政策基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环境的继续恶化,并使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思想具有启示作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对这批作品关注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台湾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民众心理状况,对这批作品进行一些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二战时期一大批在 731等细菌部队从事细菌战研究、开发并使用的医学人员 (战犯 ) ,在战后不仅未受到任何惩处和追究 ,而且在日本社会各领域都担任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启示是: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借鉴日本PTA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战后 ,海外台独势力活动在日本和美国兴起。 5 0— 6 0年代 ,日本的“台独”团体在海外台独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有两种势力 ,即所谓的“皇民化台独”和“社会主义派台独”。海外台独既有联合 ,也有斗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去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的逐渐减少 ,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慢慢的衰落 ,最终成为美国台独势力的附庸。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后派文学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自觉地接受《近代文学》的理论指导,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文学的社会性和实验性。社会性,使战后派文学对罪恶的侵略战争的“反思”更为深刻;实验性,使战后派文学走上了与当代欧美文学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佛文化"的因缘,其一是鲁迅受"佛文化"相对自然、自在的濡染;其二为鲁迅对"佛理"的相对积极主动的钻研与运用。前者可以从家庭氛围、时代气息和具体环境三个角度见出,后者则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四个不同的阶段:兴趣的生成时期(1908-1911)、理解的强化时期(1912-1923)、纯熟运用佛理的经典时期(1924-1926)和广泛、多面地运用佛理的时期(1926-1936)。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深有研究,还大力引进了西方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乎民族文化根本性的问题——"民族性",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正是他勇于引进西方文化而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战后 ,美国从切身利益出发 ,在实施对日占领过程中保留了天皇制。其原因既有美国对日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 ,也有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影响。与历史上的天皇制相比 ,现代天皇制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民主性 ,它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改宪问题由来已久,自战后宪法制定颁行之日起,就已产生。改宪要求主要是由保守势力和反动势力提出并逐步发展成为运动的。50年代开始,60年代形成高潮,80年代再次形成高潮,90年代以后进入隐性发展阶段。改宪势力虽经多年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明文改宪的目的,最终使得改宪运动循着明文改宪向解释改宪的方向发展。战后日本改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日本国民的利益,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始终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日本学术界悄然兴起一股研究鲁迅的热泪。鲁迅关于“搐物质而张灵明”,立国先立人的近代化主张和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学习方法,成了日本学者对日本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近代化道路进行反省和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鲁迅本着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留学日本,从情感意义上来说,日本类似于他生活过的北京、上海等地方.面对中日关系,他一方面维护民族的独立,反对侵略;一方面致力于民族间的交流,加强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因此,在处理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时,他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将政治日本与民族日本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开始前后,鲁迅思想“转变”问题一度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点。随着对“改造国民性”等命题的重新评价或发掘,以及对鲁迅前期思想的日益重视,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讨论渐入冷寂。倒是以鲁迅“向左转”为潜在前提而对鲁迅思想价值评估的趋势,在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想两个层面逐渐兴盛起来。在“祛左翼化”社会潜在思潮中,“褒胡贬鲁”和“守鲁贬胡(或不贬胡)”观点尖锐对立;与此同时,鲁迅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关联也被收入视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左翼”价值的重新发现,也使对鲁迅遗产的评价处于更为复杂的格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