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本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 ,设置了公司治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模型。在对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 ,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使公司在未来具有较高的财务安全性、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投资者愿意为治理状况好的公司支付溢价;控股股东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董事会治理状况尚有待改善 ,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事会治理水平对公司治理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我国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 ,激励约束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公司治理水平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上市公司2007年的公司治理整体状况比上一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理状况较差公司的数量明显减少、质量有所提高,是上市公司整体治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样本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趋势,但公司治理状况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并不均衡。股东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司间差距逐年缩小;上市公司间股东治理质量的差异开始缩小,总体的股东治理质量倾向于向中上等水平集中。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的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监事会治理总体水平得到稳定提高。相比较去年数据,经理层各项评价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状况方面仍要好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平均值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4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和年度差异.2004年公司治理状况较之2003年有较大改善,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本文对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未来研究提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治理机制间替代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董事会治理与其它治理机制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强化董事会治理与股权制衡度、监事会治理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会弱化董事会治理与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之间的替代效应;2.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3.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中国终极控制型公司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1 2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3.0软件和分组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分别考察不同最高层级董事身份和控股股东性质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只有在董事会最高层级董事不兼任总经理职务条件下才成立;业绩压力和股权集中度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相对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对绩效的正向效应更强,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中,业绩压力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绩效间的正向调节效应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的实践价值,印证了两职分离和董事会团队互补的积极效应,为优化董事会治理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6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6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本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公司治理整体状况较前两年有一定的改善。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差异较大,信息披露的质量相对较好,监事会治理评价则最低,董事会治理在专门委员会建设、董事激励等方面需要改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在合规性方面好于民营上市公司。近3年来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呈现提高的趋势。公司治理前100家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显著好于其他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7.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既是银行业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银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用36家商业银行2005年的截面数据,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等四个治理机制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外部大股东能显著地提高银行绩效.董事会与监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正相关,但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不能改善银行绩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股权集中度、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公司法规定的合理范围内)、独立董事的比例、管理者薪酬显著负相关。为了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当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对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优化上市公司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3年和2004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简称南开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6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和年度差异。2004年公司治理状况较之2003年有较大改善,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了的积极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相似文献   

10.
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机理,检验公司治理在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治理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公司治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recent changes in foreign shareholdings and boardroom reforms in Jap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eform on the Japa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could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or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who are themselves facing similar pressures to reform. We found that although participation of outside director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wa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stock returns, the increase in the ratio of outside directors, the separation of the board members and executive officers, and the reduction of board size were not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机制互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  刘小元  于伟 《管理科学》2008,21(1):2-13
解决公司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有效监督管理层需要各种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利用2002年~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竞争、董事会构成、经营者股权激励和监事会行为4种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股权竞争与董事会构成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构成与监事会行为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性.这一研究结论为继续深化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需要理顺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实现治理机制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治理转型、政治联系与公司业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系统理论,从治理结构视角构建以实际控制人、董事长、CEO、监事会主席为核心的政治联系指数,以2003年~2007年持续经营的234家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治理转型视角下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程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总样本而言,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指数逐年降低,验证了治理转型的观点;公司规模越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政治联系程度越强,政治联系指数与资本负债率、长期负债率正相关;具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政治联系指数越高其财务业绩、市场业绩、资产周转率越差,高政治联系公司的政治联系指数与长期投资比率正相关.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既有优惠的融资收益,又面临公司业绩下降的风险,在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业绩双重影响的背景下,建议民营企业实现政治联系合规,推进公司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4.
经理任期风险和公司治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司经理任期的约束应该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生存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内外部治理因素对经理职位变动的影响.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大同小异,相互补充.从结果可以看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因为同样处于代理人的位置,所以他们的任期风险影响因素中有几个是共同的:市场业绩、年龄、学历、股权变更.市场业绩的影响作用和理论相反.由于董事长和总经理存在权力的分别,所以领导独立性、内部监事比例和企业规模三个变量对两个职位任期风险的影响作用不同.另外,在检验的变量中,企业的利润率和国有股权比例都没有对经理任期风险产生显著影响,说明经理任期风险并不受企业会计业绩和企业股权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重委托代理下独立董事治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育华 《管理学报》2011,8(7):1081-1085
为深入理解独立董事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治理功用,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理论借鉴,运用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对独立董事治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为监督CEO而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CEO会越不愿意与董事会共享公司内部信息,使得独立董事难以直接降低第1类代理成本;另一方面,为监督大股东侵占而必须进行的独立董事"独立化"有可能在抑制第2类代理问题的同时,削弱大股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诱发严重的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间接增加第1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6.
李云鹤  李湛 《管理评论》2012,(7):117-131
通过建立企业生命周期新的划分指标,从企业发展的动态层面研究管理者代理行为与公司过度投资之间关系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演变,并检验公司治理机制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代理行为随企业生命周期动态变化,其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随企业生命周期发展不断减弱。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的治理效果随企业生命周期也发生变化,其中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在成长阶段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过度投资,而独立董事在成熟阶段及大股东在衰退阶段均显著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成长阶段中的公司监事会能够对代理行为引致的过度投资起到显著的监督作用,而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则显著加剧代理行为引致的过度投资,成长阶段中管理层持股、成熟阶段中独立董事与外部机构持股以及衰退阶段中大股东均显著没有起到应有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于财务困难公司效果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Enron案发生后,为维护资本市场安定与保护投资大众,各国均致力提倡公司治理,如强化董监结构、股权结构与提升透明度等。然而,在主管机关与公司管理当局均认为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已有显著的强化后,台湾企业诸如博达、讯碟等公司仍然持续爆发弊案。因此,治理政策是否确实落实执行于各企业,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以财务危机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影响为探讨重点。首先了解公司爆发财务危机前的公司治理运作情形,进而讨论在发生财务危机后,采用各项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对提升公司财务状况有所帮助,提供主管机关及投资人决策之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董监事持股,控制股东担任董事监察人、专业经理人担任董事席位数、董事会规模这三项皆可做为投资人投资公司的参考,及财务危机公司是否能转危为安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严也舟 《管理评论》2012,(4):28-35,44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05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对控股股东与管理者合谋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其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正相关,而非控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控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负相关;集团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程度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股东;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控股大股东的资金占用正相关;地区法治化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这两个外部治理环境因素也对控股股东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地区法治化水平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越少。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focuses on some organizationaldynamics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the pharmaceuticalindustr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whenbio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sciences have defined a new technologicalparadigm, reshaping many aspects of theindustry, especially the organization ofinnovative activity. We suggest an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of some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s the increasedimportance of skilled scientists within firms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alliances for the division of scientific labor.Following recent theorizing on corporategovernance issues, which points out theintrinsic organizational and relationaldimensions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and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we propose a roleof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mentioned above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 turn, aninfluence of different governance arrangementson innovative activity. We recall more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ive a broaderinterpretation to the relevant variablesproposed. Further, relying on more recenttheories and on literature on firm's boundariesand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we proposeindustry-specific variables for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internal settings aswell as relations with external actors.Preliminary empirical support is given to ourhypotheses, concerning a panel of large US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相似文献   

20.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raditionally have been govern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Privatization has brought greater numbers of investors who have a stake and demand a voice in how SOEs are managed. Thre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are agency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but China’s transition introduces several additional governance approaches. Are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ialism” paradoxes? Based on initial interviews of SOE executives, a survey of top managers and board chair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subsequent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in select case companies, this paper develop a taxonomy of SOE governance that now exists in China. Two of the approaches represent the extremes of the old state-centered regimes and the new shareholder-centered regimes. Considering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coupled with its current stag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wo additional approaches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to have a vacuum as neither the state nor shareholders dominate or – in unique contrast to other countries – a hybrid of b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