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要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人的现代价值,既要重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加强现代意识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培养现代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创建适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新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输出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纵观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历程,存在着输出选材层次较浅且缺乏系统性,输出内容出现重构和变形,以及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核心价值观念被西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只有提倡基于文化自主意识的文化输出理念,深化输出内容的层次并增强输出内容的系统性,采用以翻译为主的输出方式,才能有效地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体系,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的戏剧作品,可以放到两个不同的观察层面来看:一是其本土历史文化的整体观,二是跨文化的整体观.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从其本土文化整体观可以看到北美殖民地文学精神传统基础之上的文化人格,从其跨文化整体观可以看到人类共性基础上不同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之下的不同归宿.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外语专业轻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单一外语"倾向,并对其弊端和潜在危害进行了揭示.围绕西部外语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例,阐释了母语基础、传统文化素养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作用,提出了西部高校外语专业必须转变"单一外语"的传统思维,夯实母语基础,提高中外文化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反思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建设,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国人对传统文化从自主过渡到自觉的过程,更有利于我们在农村改革与建设中保护形色各异的地方性知识,凸显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解读的复杂过程.从实践和文化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历程,对于我们不断通过时代的自觉实践,从根本上反思和全面提升文化传统的现代性,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发生学形态隐含了权力本位和人治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注重实质合理性的形式特征 ,并造就了刑法刑罚化、伦理化的契机。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以刑去刑在试图实现无讼的社会理想上是一致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对超稳定秩序追求的内在要素。刑法的渗透性、包容性和以礼入刑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形式特征。此外 ,我国传统刑法文化体现了社会控制中的泛道德主义 ,由德治到人治导致独裁专制 ,使法律规范淹没于外在强制的权力秩序中 ,阻却了法律的形式化和形式理性的成长 ,从而阻延了法律的进化。在刑法现代化的进程中 ,必须引入现代司法理念 ,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当作刑法文化并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法学研究如果阙如法律文化的透析,法律文化的研究如果不以“传统”为传承,那么,中国法学似无源之水、无灵之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研究速度甚至超过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总体研究上缺乏系统化,层次研究上一元化,“现代化范式”下的西方中心化。本文欲对当下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予以宏观评析,以反思的方式凸显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中亚在被西来的阿拉伯人征服以前,长期受到来自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在这一地区广泛传播,影响了中亚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中亚的传播方式入手,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朔由小说《顽主》开始塑造了一批"顽主群像",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被认为是社会沉渣的顽主们,并非如大多数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玩世不恭的痞子,他们的肉体在地面上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在半空中悬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的痛苦徘徊。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被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解读。本文欲从弥漫文本的虚妄之气息展开分析,逐步揭示作品的深沉意蕴所在。《伤逝》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实际上隐含着鲁迅对步入低潮的曾经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同时隐含着他对彼时彷徨无助的心境的深切表达。换言之,鲁迅欲借《伤逝》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对人生困境的切身感悟。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塑造了很多蕴义丰富的女性形象,尹雪艳即是研究者不可忽视的一个形象。但是评论界大都把她看成"幽灵"、"死神"或是"精灵",然而透过小说文字的表层发现:她既不是能够把人们推向死亡的"幽灵"、"死神",也不是迷人的"精灵",尹雪艳有着难言的苦楚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是一部追求"文化真实"的历史小说.它展示了多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体现了文化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观.<张居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迥异于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棒,迥异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冷峻的考辨.它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已经不是对1990年代中国历史小说的文化史观的接续.而是对这些历史文学的历史观的超越,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19世纪的一部宏篇巨作,作者从白色的意义、白色的本质以及对白色的追寻这几个层面,挖掘出白色所隐含的种族歧视问题,探讨了其中所蕴藏着的反种族歧视的萌芽,表明了麦尔维尔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种族问题所进行的艰难而又痛苦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欣的小说《为爱结婚》,描写主人公在爱情与亲情的艰难选择中,心灵的苦痛与价值追求的困惑,使她最终从高尚走向卑微,从清纯走向世俗。这种痛苦的精神裂变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困境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而溃退向末途绝路的,以此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关怀和对如何维护人性完善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