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诗注重意境,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在传统文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与国外现象学文论提出的“创境”——created wortd——颇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包融有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方面。但彼此毕竟各有侧重点:“创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扩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一般论者在论述这个原理的时候,都强调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但说来说去都是强调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力量,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说清楚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因而就意味着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了吗?——这实在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4.
《佛教常识答问》是作者十余年前所写的未完成之稿。当时因与外国佛教人士谈话时,翻译同志多以缺乏佛教知识,感到困难,这篇东西,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而作的。原来计划用八个题目写,已写成的有: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②“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③“僧伽和佛的弟子”,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还未写的有: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⑥“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的佛教关系”,⑦“中国和南亚各国的佛教关系”,⑧“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佛教关系”。作者打算最近着手继续写成。现将已写就之稿,登载本刊,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同志们不吝指教,以便修正错误。《佛教常识答问》这个书题,要求它的内容尽可能地作客观的介绍,而不作主观的论断。这是为了使读者能够获得一些较为切合实际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许可能为批判研究提供一些比较朴实的素材。作者认为自己的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但主观上则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相似文献   

5.
“当然”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自由的必要逻辑环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认识论所研究的全部根本问题,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转化。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即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必经思维着的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中介;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以种种认识工具为中介。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即是理论回到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变革物质形态(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为中介。  相似文献   

6.
论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由此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从主观上讲,所谓“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主观感受,但它不仅仅是一己之“情”(指感情),而且又是社会之情。从客观上讲,所谓“境”,即所描写的事物,属于客观对象,“境”不仅仅是单纯之物,同时又是自然之形融合于“情”并与“神”相统一的典型化之“形”。这种由感情而理性,由个别而普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论诗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在诗歌中,"有我”易于抒情,所谓"以我观物”,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色彩;"无我”则纯为写景,所谓"以物观物”,作者不介入,却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实现物我交融.小说亦与此相类.近代小说中"有我”之作品大多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说教色彩浓厚,但艺术感染力稍逊."无我”之作品纯以客观之笔表达作者的创作意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稷下儒家政治学说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照郭沫若、顾颉刚、冯友兰等学者较为一致的意见,现存的《管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各学术流派争鸣的产物,它客观地保留着诸多学派的学术思想。郭沫若还指出,“《管子》书当分析成若干类集以进行研究”(《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9页)。循此而行,对《管子》“轻重”经济理论和“心术”等四篇道家理论以及“水地”、“四时”等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令人瞠目的是,在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存在严重分歧。言《管子》为齐法家理论者有之,言为管仲学派者有之,言为稷下黄老学派著作者有之。平心而论,《管子》书中客观地保留着经济、商业、军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10.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九五”边疆考古规划重点资助项目,由王绵厚先生撰著的《高句丽古城研究》一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下的功夫大,从“后记”得知,本书从酝酿到完稿经历10个春秋。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余次亲自调查了省内外的数十座高句丽古城,又广泛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的有关考古资料和论著;二是作者在全面、客观地记述分布在鸭绿江两岸的高句丽早、中、晚期古城的现状、分区、分期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与古城相关的诸多重要学术问题,如高句丽民族起源、文化内涵、城邑制度、出…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在之物”,是可以完全独立于接受者(读者)而存在的自满自足的客体和客观认识对象。他们认为,作品包含了接受的前提与结构,作品的总体形象、含义和价值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并永恒不变的;而文学批评与研究则必须排除一切主观或心理因素,这样才能获得“纯客观的科学性”,因为任何主观心理因素都将有损于作品的“绝对独立性”,妨碍人们正确地、客观地理解和判断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陈慧平 《兰州学刊》2006,3(1):107-10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要从主观上提高认识,自觉地抓好这一“重中之重”的伟大工程,更要通过实践真正把能力建设落到实处。实践有主观与客观之分,避免主观实践的误区,坚定不移地走客观实践之路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客观实践的含义、客观实践对基础理论创新的作用、客观实践体现执政党的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客观实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我国美学家们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二、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三、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四、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四种观点各自顽强地肯定自身,否定其他,形成当代中国美学界各述己见、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末,是否应按照这四种观点,把当代中国美学家分为四大流派呢?不!中国当代只有两大派美学家:一派认为美是物质现象,一派认为美是精神现象。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由人脑这种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即人脑的种种思维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东西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那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什么关系呢?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科学论断,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致性,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起来了。但是,这种一致性不是简单的“雷同”,这种统一也不是完全“等同”。如果是简单的“雷同”、完全“等同”,那就没有必要区分为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了。它们的“一致”是异中之同,它们的“统一”是有差别的辩证统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差别是明显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所要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即怎样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要解决的是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群众去争取实践的胜利,为群众谋利益。思想路线主要讲的是认识问题,真理问题。群众路线主要讲的是利益问题。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但是差别之中又包含着共性、一  相似文献   

17.
一个被忽略了的美学范畴——美因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美学研究中公认的最重要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难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的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假若让我们单凭生活经验做印象性的回答,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对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会同时予以肯定的。这在艺术作品的描写中很容易找到例证。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就是所谓佳人之姿倾国倾城。照此描写,不分  相似文献   

18.
德语犹太女诗人希尔德·杜敏(Hilde Domin,1912-2006)1959年出版的诗集《一支玫瑰》(Nur eine Rose als Stütze)是其第二次生命的开篇之作。其题名诗《一支玫瑰》虽篇幅短小,却以强韧、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身陷纳粹迫害重重危机而不畏惧、不妥协、勇于抗争的“海燕”精神。玫瑰是其第二次生命的唯一支撑、鼎力支柱。“文本自明法”和“认知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是客观与主观、作者意图、文本形象、阐释者意愿等诸要素充分结合之道,有利于对诗歌进行全面、系统、重点透视剖析。因此,拟结合诗文《一支玫瑰》论证“文本自明法”和“认知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诗文分析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而刻画杜敏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女性抗争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19.
论家评判诗词,爱用是否情景交融衡量。这情景交融,实际上就是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诗言志”①之类的话,其实只讲到主观情意的一个方面。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②、“神与物游”③才符合创作实践。任何有成就的诗词大家,无不是触景生情,创作出情景交融的佳章的。王之涣因登鹳雀楼,才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情,从而,创作出被列入盛唐代表作的绝唱;崔颢因登黄鹤楼,才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情,从而,创作出使诗仙李白折服的名篇④。陶铸同志的诗词,同样因触景而生情,创作出许多情景交融的杰作。  相似文献   

20.
张秦铭 《理论界》2023,(8):67-74
西汉时期古书还处于开放状态,因此,刘向校书常需对一书内部的篇章进行重新组织。“杂”在篇与章的分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各篇的分组,用以标识文献本身的重要程度,将拼凑的、诠释和补充性质的内容归入“杂”,以突出作者手著的完整之篇;作为各章的分组,主要在主题的层面进行区分,将有关士人个人修养的内容放入“杂”,以突出君道臣术。“杂”类的划分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书无定形的特殊文献状况,另一方面是受儒家重政教和明贵贱思想观念的影响。刘向校书最早以“杂”区分一书内容的高低主次,开启了后世书籍将边缘内容编为“杂”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