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三国演义》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对近六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三国演义》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水浒传》据以为书,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在历史上宋江等是否接受了朝廷招安?是否参加了打方腊?结果怎样?《水浒传》是否宣扬投降主义?对这些问题,看法却有分歧。分歧由来已久:明末清初的怪杰金圣叹,就认为《水浒传》七十回以后是罗贯中续的“恶扎”,因而删去,另加了卢俊义梦见梁山全伙被长人嵇康擒杀作结。清道光时的俞万春也在《荡寇志》的开头说:“想当年宋江,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检索了中国知网1983-2013年间刊登的所有有关《水浒传》翻译的期刊文章、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并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对近三十年间《水浒传》英译的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5.
《忠义水浒传序》和署名李贽的《水浒传》批点,是《水浒传》研究中最早肯定并竭力颂扬这部作品的评论。这些评论中的观点不仅有代表性,而且对后来的《水浒传》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这些《水浒传》评论,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水浒传》一书所宣扬的投降主义是怎样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有意义,就是对于  相似文献   

6.
胡应麟有关《水浒传》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其《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庄岳委谭》(下),对于《水浒传》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本事、作者、版本、结构、语言,以及《水浒传》在明代的传播等,都曾发表过精辟之见,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0月"天下水浒论坛"会议讨论的问题有: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理解和应用;《水浒传》版本、作者和成书背景;《水浒传》艺术成就及其源流;《水浒传》人物真实性及梁山遗迹、梁山遗址的开发问题;《水浒传》研究的新动向和对《水浒传》的贬抑。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这部书素称近世白话文的宝库,这里拟对《水浒传》的用语进行考察,而所考察的主要是属于简本系统的《水浒志传评林》本的用语,看看有关用语改写等方面的问题。最初,为了把宋代以后的零散故事汇总成为《水浒传》这部书,就连元代平话等一类书中的常见的文言用语也收到《水浒传》中来了。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各种改订本出版了,就出现了用接近当时口语的词语来代替文言词语的倾向,如果把《水浒传》百十五回本和《水浒志传评林》本加以比较,就可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格局主要由传统的文献学手段、晚明以降的评点式研究、思想评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方法所支撑。20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上"水浒学"的形成与丰富,虽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种种西方理论方法的引进与采用,但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在《水浒传》的成书、本事、版本及作者等方面,传统的文献学手段依然是最主流、最有效的途径;序跋式批评则在现代《水浒》传播中蜕变为"出版说明"、"前言"、"编者的话"等形式,仍旧发挥着"批评"的功能。20世纪初以来的《水浒传》研究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其实也与明清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问世以来,人们对宋江的形象争议最多,分歧也最大。有人认为宋江是仗义疏财的好汉、义薄云天的英雄,也有人认为宋江是善于用钱财笼络人心的小人,还有人认为宋江是虚情假意的伪君子。其实,就笔者看来,这些相互矛盾甚或截然相反的看法,都各有道理,都符合《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描写,只不过这些看法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宋江作了不同的评价。一切纷争皆源于宋江的矛盾性格和分裂型人格。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在国外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英、美、德、法、日等国大百科全书对《水浒传》都有很高的评价。本文拟综合介绍国外收藏、研究和翻译《水浒传》的概况,供研究《水浒传》的同志们参考。 (一) 国外各大图书馆所收藏的《水浒传》重要版本,据笔者所见材料统计,有以下各种: 一、文繁事简本 1、《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容与堂刊本,无图。日本内阁文库藏。此本与北京图书馆藏本同属一版,但系经挖版而后印的,卷首有李卓吾序,为北图藏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世纪之初至40年代为客观、辩证的评价时期,50至70年代为全面否定时期,80至90年代为相对理性的阐释时期。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曲折历程,展示了其与《水浒传》研究、与政治理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此文对20世纪《荡寇志》研究的成绩与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伟大名著由于它们在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若干相似之处,加之它们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二书产生以来,历代不乏学人对它们进行各种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在爬罗剔抉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内容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综合比较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研究是《三国演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发现了一些新史料,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材料数量少,且相互矛盾,难以解决罗贯中的所有问题。研究者围绕罗贯中是否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及其籍贯、生卒年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产生争论。因资料的缺乏,不少问题难以达成共识,罗贯中研究目前处于瓶颈状态,期待有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研究,现今多集中于其批语的理论性,而对于金圣叹所修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文本却少有人问津。相较于金本所用底本袁无涯本《水浒传》而言,贯华堂本(即金本)《水浒传》文本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金批中有"俗本"一词,其所相对的便是金圣叹所作的修改文字。通过对这些金本所修改的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本《水浒传》在字词句的精炼、人物的改造、情节的修改、修辞技法的运用方面都做出了完善,而这些完善也使得金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加的突出。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它是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白话小说,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也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百科全书.鉴于《水浒传》诸本及有关资料的出版工作,是繁荣《水浒》研究的前提,特就建国以来《水浒》的整理、出版工作作一简要的评述,并就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问题提出浅见.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候,让这些文字作为一束小花献给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施耐庵热,近20年学界对《水浒传》作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大多数论著主要集中在兴化施耐庵与杭州施耐庵之争、罗贯中籍贯及与《水浒传》的关系两个问题上。文章在爬梳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水浒传》作者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浒传》主题研究最为主流的观点是“农民起义”说。这种“权威”观点不仅对《水浒传》研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还严重殃及《荡寇志》的学术命运,使这部小说长期遭受意识形态歧视,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术关怀。在新时期学术研究理性、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欲使《荡寇志》研究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跃升新的境界,要务之一就是要放弃《水浒传》研究中“农民起义”说的一元化统摄力,回归文本,开展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20.
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是因为这一年召开的关于美学与文艺学方法的学术会议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数量颇多。就文章来看以新方法介绍的内容为主,如《光明日报》陆续载出的一系列《外国现代文艺学方法论简介》短文,包括《文艺控制论》、《接受美学》、《信息论与文艺学和美学》等。然而除一般介绍的知识性文章之外,从有关的文章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对待美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上面,我国美学界是存在着较大分歧与争论的。这些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各种外国现代美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2)自然科学与美学研究方法的关系;(3)各种不同美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这三点又可以归结为怎样正确对待和应用外国现代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