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顾太清手稿——兼及顾太清与龚自珍的情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幸见到顾太清的诗词原稿,题为《天游阁集》,共六册.前半是诗,后半为词,词集又有分书名题《东海渔歌》.内有涂抹割裂,多属订正删汰,所改字句与原稿笔迹一致,实为改定之本.诗集后有宣统元年甘遁(吴昌绶)跋语,称“皆当日手订原稿”.以此稿与清末及民国间几种印本对校,见稿本删动之处印本未予改正,且印本多失载及错乱,印本所据当是未定残本.今据稿本及清宫档案,对顾太清四十岁以后的一段生活及创作稍作探索.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经历了稿本、阁本、定本的发展过程,后世研究者常从阁本或定本系统入手分析《总目》思想,往往忽略稿本系统。对于明人别集提要而言,稿本系统中的明代文学观有着与定本《总目》不甚相同的观点,这些观念背后隐藏着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态度问题。从学术史角度看,稿本系统内部出现的微妙变化,主要是官方思想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聊斋志异》手稿本看铸雪斋抄本麦缃《聊斋志异》诸版本中,以青柯亭本影啊最大。它利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翻刻本众多,形成系统,至今仍为通行本。它流传了近两个世纪以后,发现了作者的半部手稿本,后来又发现了铸雪斋抄本。以这三个本子互校,可以清楚地看到:青柯亭...  相似文献   

4.
一、宋代《通志》全书未刊,只《二十略》有刊本行世。要了解《通志》的版本情况,首先须要弄清宋代是否曾刊刻过《通志》全书。回答是否定的。《通志》修成后,郑樵未及进献即卒,终南宋一代,此书的全书亦未刊印,只存稿本。但书的一部分——《二十略》则有刊本。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通志》的修成在绍兴三十一年,郑樵卒于三十二年春,生前未及进献朝廷。  相似文献   

5.
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清国史馆第一次开馆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二次则在乾隆三十年(1765),纠正了清人昭梿《啸亭续录》所记乾隆二十五午(1760)“特命开国史馆”的错讹。作者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与《清史列传》相同的六百多个传,进行互相校勘,认为《清史列传》实际上直接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并不太多,而间接从《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两书过录的却不在少数,这就订正了过去中外学者关于《清史列传》全部直接抄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的不正确看法。对于近一千二百个来源尚不清的传,作者认为有可能全部或一部分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档案中。文章恰当地评价了《清史列传》的史料价值。《清史列传》经过这次校勘,将会接近于清国史馆历次所纂的《大臣列传》的原稿本,成为比较完善的版本。  相似文献   

6.
<正> 版本问题,是红学的核心。六十年来,红学家反复宣传:“《红楼梦》版本最初只有抄本,它们是曹雪芹稿本的过录本,抄本一般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应必诚:《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然而,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三个抄本,事实上都出现在1927年以后;另外几个不称  相似文献   

7.
《殷都学刊》编辑部: 贵刊1984年4期刊登王宇信同志的《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一文,读后颇受教益,近月,我检阅王襄稿本,感尚有补充者,兹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早期传抄本,迄今已经发现的只有十几种①。解放以来,出版界曾相继影印了七十八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京本,旧称庚辰本)、十六回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残本,旧称甲戌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简称脂戚本)和《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脂稿本)。这些早期抄本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王澹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页一三二云:“王澹,字澹翁,别署澹居士。”余不详。按清沈复灿《山阴道上集》(稿本)云:“王澹,号雪渔,会稽人。”王澹,号雪渔,前所未闻。《山阴道中集》录有“弔沈  相似文献   

10.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连同有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四个文件,在失传了一百二十年之后又重新被人们所发现,这对于研究国际共产主义动运史,弄清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若干史实,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据说它是按照恩格斯的手迹石印的,这就更加引起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自从1968年以来,国内外风行着一种普遍的看法,即认定《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是恩格的著作。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看作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稿本、第一个思想阶段。于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叙述《共产党宣言》的形成史时,便有了“三个稿本”、“三个阶段”的说法。究竟《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作者是谁?是不是恩格斯?对于这个问题,目下国内多数的研究者似乎没有什么疑义了。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在一九六二年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前,写过一篇简略介绍王嗣奭和他的《杜臆》稿本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周刊上,当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杜臆》原稿影印本,由顾廷龙同志写了前言,着重介绍王氏生平和此书稿本的情况;次年出版了排印本,由我写了前言,着重分析此书的思想艺术,后来,寓居澳门的曹树铬先生作了《杜臆增校》一书,在香港出版。这些,使王嗣奭其人和《杜臆》其书为国内外研究杜甫和杜诗的人所  相似文献   

12.
古籍不同的版本‘常有异文出现,概因历史久远,传抄至故也。这个遗憾连名作也在所难免。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可谓绘炙人口,家喻户晓了。但它的词句却多有不同。诗名即另有题《西塞山怀古》的诗前半多相同,后半则大异。仅就手边的三种来比较,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作“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  相似文献   

13.
读者朋友:你们好!这是最后一期《我做编辑》了,半年多来,这个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作为曾经参与过这个栏目编辑工作的编辑,流浪与深蓝在这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你们对《程序春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讲求将对文献的历史研究与思想理论研究相结合,并侧重于对文献的文本内容作出理论探讨和思想解析.《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需要借助MEGA,同时又不能过于仰赖MEGA,中国学者应该勇于对其进行文献学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结论.《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进行解读与分析,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有:《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创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三个稿本”的文本内容解读、《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重要文献之间的对比研究、《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理论问题研究、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比较以及《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文献学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韵玉函书》是清初的一部韵书,未刊,今存稿本残卷两种,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室。第一种稿本题光山胡煦沧晓氏纂集,男季堂校字;第二种残卷第一至五册封面则题“西溪初校,月泉再校,星桥三校,星桥补校”。显然,第二种为第一种的补改本。胡煦(1655-1736)为清初著名的学者,河南光山人,字沧晓,号紫弦,初以举人任安阳教谕。康熙51年(1712年)举进士,散馆,授检讨,充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曾任《明史》总裁,累官至礼部侍郎,后因事罢归。乾隆元年(1736年),诏复原官,不久去世。胡氏一生苦心读书,对于《易经》用功尤深,著有《周易函书》50卷、《释经文》49卷,为正集;有《韵图》3卷、《孔朱辨异》3卷、《易学须知》3卷、《卜法评考》4卷,为别集。另著《韵玉函书》5卷。前数种均已刊行,唯《韵玉函书》未见刊本。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述及胡氏的事迹时说:“光山胡侍郎煦,亦康熙朝道学名臣,治《易》究图书之蕴,著函书数十万言。圣祖屡召见,问爻象疑义,命画图讲说,叹曰: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改出来的杰作──试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与诸本的关系花美云《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的出现,是中国红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但为我们研究后四十回提供了确凿的佐证,证明它不可能为高鹗所写,也为我们从文学上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贺铸词在表现手法上屡屡能够以弥满的精力和高妙的才华突破传统格局束缚,时有创新。这种求变的精神,首先表现在填词不拘一格,完全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上。 徐(钅九)《词苑丛谈》卷一“盛宋词人作词法”条下云:“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盛宋词人多此法”。贺词如〔伴云来〕《天香》就是典型运用这种手法的例子。词的上片泛写清秋薄  相似文献   

18.
借用社会学统计的方法,以《荆楚岁时记》、《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中华节日风俗全书》等三种代表性岁时文献作为统计对象进行考察,总结出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节日排列重前半年轻后半年、重春秋轻夏冬、重奇数月轻偶数月、重前半月轻后半月的排列法则.中国古代阴阳观念、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古代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对节日排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的《辞海》“非子”和“秦”等条,说非子所居之犬丘在“今甘肃礼县东北”。但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犬丘并非在今甘肃礼县,而是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 非子是周代秦的始祖,赢秦部落的首领,相传是伯益的后代。《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括地志》云:“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风槐里  相似文献   

20.
顾廷龙谈钱穆与《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顾先生,您主持校印的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读史方舆纪要》稿本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项古籍整理工程足足进行了几十年。听说前些年谢世的钱穆(宾四)先生为此事未竟引为终生憾事,请您谈谈其间的经过与原委。 答:是的,正如您说的校勘《读史方舆纪要》从开始到今天已有40年的时间。也正像您说的钱穆因未能亲见校勘工作完成为憾,以至晚年仍耿耿于心。 事情还得从30年代说起。其时顾颉刚在燕京大学任教,为活跃学术空气,他组织了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有白寿彝、谭其骧、侯仁之、吴世昌等,还办了一个半月刊《禹贡》。钱穆时为北大教授,同时也在燕京兼课,他来燕京执教就在顾颉刚家住了一宵。颐颉刚、钱穆、叶景葵都是论学之友,我当时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中文采编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