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人类学笔记》,是无产阶级先哲马克思在其晚年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思想遗产.它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晚年马克思”的争论.其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要在其遭受病痛折磨的生命的最后旅程,弃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资本论》的创作不顾而转向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哲学人本学到经验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他在晚年转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就在于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的研究.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大可置疑的.应该说,进一步发展唯物史观,才是马克思晚年走向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传统划分基本上都按列宁的看法把1844年作为一条杠杠,把这以前的马克思称为“青年马克思”,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要是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而把《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和50年代及60年代的马克思称为“成熟的马克思”或“老年马克思”,并把这个时期出版的《资本论》奉为共产党人理论的圣经”(恩格斯语),认为它是马克思阐论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晚年笔记和人类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晚年笔记和人类学的关系,是自美国学者劳伦斯·克拉德发表马克思晚年笔记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相关文本为依据,既有力地论证了笔记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著作之间、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研究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实证研究之间的原则区别,具体地说明了笔记的指导思想、哲学思维仍然是唯物史观,也充分肯定了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验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推动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肯定了笔记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具体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全面说明了笔记与人类学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要对五种人类学著作所做的笔记,在70年代公开发表以来,强烈地震动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这是因为“人类学笔记”证明,马克思在晚年仍然对真理如饥似渴地追求,使人们目睹了他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迸发出来的思维的闪光.这些堙没了近一个世纪的笔记还证明,马克思在垂暮之年,在失去终身伴侣和爱女以后,仍以病弱之躯鼓起生命的余力,沿着陡峭的山路进行着意义重大的攀登.马克思这些“人类学笔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理论画卷.这里有原始社会、原始文化、原始道德、原始宗教这些典型的文化人类学问题.也涉及更为广泛的、重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对我们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里就几个目前受到关注的问题扼要地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领域内,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曾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过广泛的争论,但却未引起哲学界的应有重视.于是,当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公开问世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困惑.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走向“人类学”,决非是为了建立一门人类学的科学,以便沟通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和他后来掌握的关于原始人发展的经验材料之间的联系,而是为了阐明史前社会的本质和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生命征途的最后几年 ,马克思根据当时人类学的新材料和实证科学的新成果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相互关系中 ,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对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 ,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7.
晚年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生命最后时期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长征,是他在贫病交加、伤痛缠身的情况下,为完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勤奋拼搏的光辉记录。这部由五本摘记和评注所构成的人类学笔记,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志趣和思想风貌。其中原始社会史问题作为唯物史观的起点,在笔记中占的比重最大,是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兴奋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是对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最好的解说和发挥。因这部分内容已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再赘述了。鉴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笔记中,除了原始社会史外,也隆起另外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下面仅就这几个问题,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内容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8.
试析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50年代,当马克思完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后,便把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东方社会。东方社会理论成为晚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认识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公私二重性: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亚细亚形态:东方社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晚年曾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构想,这些构想是与他早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真思考相联系的。本文拟从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入手,探讨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辨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在晚年,放下他没有完成的《资本论》,竟在忙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把自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阅读一些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书籍,并且作了三万多页、几十万字的笔记.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事情.1879年10月到1881年9月,他写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这篇笔记,因为恩格斯根据它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在学术界著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笔记”只是马克思晚年众多笔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代表他晚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理论空间。将马克思晚年笔记称为“人类学笔记”掩盖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动机,甚至导致了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写作无关乃至对立的论点。实际上,马克思晚年的大量笔记完全是为了从世界市场视角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建构一种空间上覆盖世界各国、时间上包括世界历史各个时代和各种形态的全球史观,从而完成《资本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那种中断、甚至放弃《资本论》写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要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唯心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体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关系主义方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 ,谨慎地提出了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毫无疑问 ,马克思晚年天才设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