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成都自古即有"天府"和"天府之国"之称,其最初得名略晚于关中,以后取代关中,这已成千古定论.根据苏秦、张良、诸葛亮之定义,所谓"天府"和"天府之国",必须具有"四塞之国"、 "沃野千里"、 "天子之都"三个标准.后来太原、北京、沈阳、江淮以南、闽中等地先后有"天府"之称,但均因缺乏其中一条或多条标准而够不上"天府"和"天府之国"之称谓,也自然为历史所淘汰.目前在成都未丧失上述条件前,来开展评选"新天府"活动则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都是一个颇具性格的城市。本文共分6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论析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第1部分是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总体思考,第2—5部分逐一审视了成都这座城市已有的历史定位、官方定位、媒体定位和民间定位,第6部分提出了作者本人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个人建议。本文认为,为一座城市定位必须涵盖这座城市历史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的新生要素,还需为城市的发展留足后世的空间,以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成都,即珍视历史,正视现实,注视未来。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生态天府,人文蜀都”即是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试探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六、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关于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历史定位”与现实的成都有一定的距离,“官方定位”又未能涵盖成都诸多的历史文化因子,“媒体定位”虽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缺少全民性,而“民间定位”更是百花齐放,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有鉴于此,我愿意在这里提出自己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深入思考:首先具体论析为成都这座城市作形象定位应持的正确目的、原则与思路,然后根据这些目的、原则与思路提出个人的建议,恭请天下达人指正,以求共解。  相似文献   

4.
文化治理是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核心和有效手段。成都从西汉开始就是中国古代的"超大型"城市,本文通过把脉成都城市文化肌理,结合成都历史上作为超大型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上的文化治理经验,论析天府文化在成都超大型城市治理中体现的以"创新创造"为城市文化内核、以"优雅时尚"为城市文化认同、以"乐观包容"为城市文化表达、以"友善公益"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文化逻辑,从而为超大型城市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0,(1):58-60
成都是府。成都是天府。天府的人好安逸。府,原本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也指管理文书或财物的官员。周代官制,设有“天府”一职,“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看来是给周天子守库看家的。所以后来,天府也泛指皇家的仓库。天子富有四海,富甲天下,皇家的仓库通国库,自然是要什么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20年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在对新型城镇化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性,并结合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的生态规划实践,明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通过对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因素的分析,确定构建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阐述城市生态安全的构建模式和实现过程,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锐 《金陵瞭望》2008,(11):20-21
写作此文时,正值5月19日举国哀悼日。下午2点28分。在凄厉的汽笛声中,记者与编辑部同仁一齐起立,西向默哀——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数万同胞。回想个把月前,天府之国的富饶闲适,还如此地让记者流连忘返、感慨万千,可谁曾想到……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埋葬的巨人》以英国中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展现了英国民族塑形时期的一段晦暗的历史图景,背后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想象方式。作品通过展现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通过时空并置的记忆书写,挖掘了历史断裂处的沉默话语;通过书写不同个体的记忆,呈现了多重历史意识和声音。正是在这种书写方式中,石黑一雄达到了对话历史、反思历史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记忆     
这张泛黄的照片是父亲珍藏了60多年,直到他去世前才留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13.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以玛多、刘家峡、三门峡、花园口等对黄河有着特殊意义的点勾勒了黄河的整体图景,并通过实地采访、历史档案资料查阅等方式,整合了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黄河的琐碎片段,立体化地呈现出黄河的历史情态,为黄河立传、写史,构建黄河的集体记忆,在功与过、是与非、天灾与人祸的比较性叙述中,为黄河的命运乃至中华文明的命运发出悲情呐喊。  相似文献   

14.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中擅长呈现一种非现实意义上的真实,他构建了众多的故事迷宫。在这些故事迷宫中,各种精神遭遇随时都会发生。这些精神遭遇又象是一个个隐喻,描述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某种可能性,《莎士比亚的记忆〉就是这些精神遭遇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所创造的宝贵经验 :广开财路 ,多方集资养学 ;面向社会 ,办学方式灵活 ;教育开放 ,促进学术发展 ;追求新知 ,热衷创新进取 ;名师主教 ,高徒不断涌现等 ,至今仍然对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以客观超然的笔触,真实记录了美国犹他州死刑犯加里·吉尔摩的人生历程和犯罪受审经过。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化书写,透过历史场景、细节脉络和创伤记忆反观个体创伤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流淌在小说情节中的创伤本原,探讨创伤叙事呈现生存之原本状态与创伤之未知面貌的技巧问题,及其引导读者透视自我、整理记忆、反思当下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台北人》中一个极有价值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主题,在于这群游离于故乡母体之外的流亡者对待记忆与现实的不同态度。记忆的重构与现实的再造,是反映人类生存困境及沟通的艰难的方式之一,而童年因素、父辈影响及历史原因则是白先勇塑造这群行将消失的老灵魂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8.
玛丽·贾维尔的短篇小说《秋千》对梦和记忆进行了探讨,体现出作者对历史虚构性的深入思考。小说交织着梦的隐喻和现实的刻画,虚实难辨。然而在梦的精妙外衣之下其实是一场受目的驱使的记忆的旅程。在爱子情感与记忆的虚构性的同谋下,儿子已经离开母亲这个历史事实被母亲刻意隐藏了。而同样是在二者相互作用下,母亲“梦回”过去,揭开了这段被掩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小说《记忆记忆》讲述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的俄罗斯籍犹太人书写家族史的故事。作者以“后记忆”的形式作为小说叙述的基本框架,由此对俄罗斯犹太人的族性身份建构问题予以整体性观照与反思。小说中的家族记忆叙述,呈现的是被俄罗斯民族逐渐同化的族性身份意识,犹太民族的本原族性日渐稀释;而小说中的俄苏及欧美作家所建构的历史图景,隐性传递着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新一代俄罗斯籍犹太人在现实理性与主体想象的张力中,努力实现俄罗斯与犹太民族双重族性身份的融合式建构。  相似文献   

20.
“慰安妇”是慰安妇自己及家人乃至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战争伤痛。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观察视点,通过解剖电视节目《纪事·记忆的伤痛》,透析了包括该节目叙事主体在内的社会人群在面对“慰安妇”时复杂的心绪里沉淀着的性别陈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