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始终保持着与清政府、西藏藏传佛教上层喇嘛的联系。清朝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尤其是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取得了蒙藏民族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同,藏传佛教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和心理情感,成为土尔扈特部和祖国联系的最紧密的纽带。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在土尔扈特部东归重返祖国的事件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清朝扶植章嘉呼图克图系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认真整理、仔细辨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清政府扶植章嘉呼图克图系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既有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贯彻"众建以分其势"政策的政治、历史和宗教背景的因素,又与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道行至高、才能卓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清朝宫廷制作黄铜技术与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研究清朝宫廷技术与流传。认为黄铜是清廷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北京成为供应蒙古地区铜佛像、供器的中心。过去有学者指出清朝将北京建立为藏传佛教信仰中心,而黄铜器物的制造与传播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由于宫廷聘用工匠众多,使铸黄铜技术流传于民间,甚至传播到西藏、喀尔喀蒙古等边疆地区,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5.
利用藏传佛教高僧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是清朝治藏的一个重要方略。实践表明,它在清朝治理西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五世班禅受封和六世班禅进京入手,对清朝的治藏方略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提要]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设立蒙藏管理局、蒙藏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藏传佛教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并通过笼络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领袖等措施,力图在动荡的时局中增进对藏传佛教的管理,强化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政府通过敦请佛教高僧进行抗战宣传,揭穿了日本觊觎蒙藏的野心,使蒙藏各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边疆稳定。本文对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管理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维护边疆安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清朝的黄教政策 ,是其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虽然该政策给蒙古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使蒙古族经济 (包括寺院经济 )、蒙古地区经济、宗教文化和宗教教育都得到了发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受到了限制 ,若将其纳入当时中国人口大势及草原地区自然与社会的承载能力中考察 ,则是不能全盘否定的。黄教政策削弱了蒙古人民的战斗精神 ,却带来了北疆的和平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8.
清朝回族立法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看来清朝法制是不健全的,因为其连领事裁判权等都拱手相让,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清朝法制特别是在民族法制的建设方面还是很有建树、很有成就的。今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清朝回族立法的基础和具体制度做一探究,从而去了解它建立、生存、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治理黎族的政策要点为:因势利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遵循宽严相济的治理理念;通过设置基层政治组织,把比前朝更多的黎民纳入清王朝严密的管理体系等,同时分析了其成效。  相似文献   

10.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深入藏区,对于藏传佛教的认识逐渐加深,红军藏传佛教政策得以形成并完善。长征期间,红军一方面坚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坚决限制并取消喇嘛阶层的特权,采用区分与联合的方法逐步改造喇嘛阶层,由于这一进程始终坚持团结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因而宗教政策的实施收效明显,红军得到了藏区民众及宗教进步人士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在形成后,开始了向外的传播,青海是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域,在元王朝的大力推崇下,藏传佛教在青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上,青海藏传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元朝在藏族地区“因俗而治”,尊崇佛教,为藏传佛教各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宁玛派,在元朝其传承派系更多、掘藏活动更加活跃、教法教理更趋完备,建寺活动持续不断,并与中央政府开始接触,从而进一步传播,进入一个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13.
安多藏区有着众多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更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区域功能。文章通过对清代前期实施于此处的藏传佛教政策"威德"两方面的考察,可知其政策形式上虽然万端变化,但"宗旨"不变,即,便于其有效地管理藏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元代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与沟通,基本上贯穿于自唐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的始终。唐初,即藏传佛教前弘期,汉地佛教传播到了吐蕃,曾一度成为吐蕃佛教的主流。因此,藏传佛教前弘期,主要是汉地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宋元以来,即藏传佛教后弘期,特别是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西藏地方统治者和中央王朝的密切接触,藏传佛教便大量流传到了内地,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了汉地佛教的诸多层面,并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亦得到了汉地许多人士的青睐。据此,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地佛教。  相似文献   

15.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主教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传教策略及宗教排他性等方面的原因,开始由利用佛教转而在世界本原、天堂地狱、杀生、轮回等领域与佛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青海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源头,并最终形成了极具藏文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后,就开始了其向外传播的历程。青海由于和西藏在地域上的毗连以及历史的渊源,宋代在青海形成了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寺院经济曾是藏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初期和中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到晚期则逐步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9.
大海寺始建于北朝,盛于唐代,北宋以后衰落。大海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以唐代中晚期造像艺术成就最高。文章探讨了大海寺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唐代大海寺的佛教造像、宗教信仰及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