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德真空论”成为孱弱的伦理学用语中最有解释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语。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传统的道德体系完全崩溃,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没有形成”。这种“表述”近年来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和意思一直没有变化,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2.
詹世友 《中州学刊》2004,(2):134-137
经过儒家的大力阐扬及其长期的历史积淀,"义"成为了道德精神的代名词.但在日常的道德理解和社会道德舆论中"义"的意义有许多偏向,而造成这些偏向的症结在于:人们没有从道德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到"义"德实际上是"公共道义"与"合宜性"的相融与相辅.对"义"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行为正当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明治时代开始时的被冷落、被排斥到"儒学道德"的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儒学道德"在与"西方道德"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甚至达到了至上的地位.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二战后日本对"儒学道德"的利用又恢复到常态.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无论是排斥、否定"儒学道德",或者崇尚"儒学道德",或者恶用"儒学道德",都无法将日本的道德思想与"儒学道德"剥离,"儒学道德"一直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密切关联.纵观明治时代日本的"道德运动","儒学道德"是日本明治时代"道德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文明体系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精髓的东西,这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这也就是说,"和谐"是目的,但"和谐"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谐".由是可知,"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从而也就成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钱广荣 《学术界》2007,2(2):168-172
一些权威性的伦理学论著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总和"的意义上界定道德,并据此阐述道德的本质、特征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在整体上把,握道德的本义.它给伦理学体系带来诸多"硬伤",易于诱发道德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道德本是人类在其实践理性的指导和驱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全面理解和把握道德涵义,需要对目前的伦理学体系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道德应该"是当下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史上对于"道德应该"为"信"的哲学论证都不免陷入某种理论困境,因此,"道德应该"作为问题要从"存在"说起.在"存在"作为"无"而具有的"可能"视域中,"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其悖论意义是指从"道德应该"的规劝出发,沿着人们为"信"的逻辑轨道,必然地推出与其正相反对的"道德不应该"的规劝也是道德的,正相反对的"应该"与"不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是等价的."道德应该"的悖论特质来自于"存在"."存在"作为"无"体现为"可能".由存在的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正相反对,就使得在"存在"作为"可能"之"好"、"善"的区别里,已经包裹了"道德应该"的悖论意义."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的论断,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对"道德应该"普遍必然之绝对意义的理性依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追求以普遍必然的"道德应该"作为道德践行评价标准的理论迷雾中警醒.  相似文献   

9.
尽管事实与价值并非绝对对立,但它们仍是有区别的.从"是"到"应该"没有直接的(演绎的)逻辑通道.在演绎逻辑的范围内,"自然主义谬误"是不可反驳的.逻辑经验主义否认道德判断的合理性的错误在于坚持狭隘的合理性观念.如果不固守演绎的"推出",就可以用"是"说明"应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从最宏观的哲学视域,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道"在自然、社会、人生等领域的展开、体现、运用、实现形式的"德"为核心的道德和谐思想体系,其基本构架是:"道体德用"的道德和谐思维,"守道同德"的道德和谐信念,"依道修德"的道德和谐实践,"道体民本"的道德和谐旨归。由于道德和谐体系的破坏与缺失,导致"违道失德"的种种社会危机乱象,故"尊道贵德"必然成为防范消解社会危机的最佳道德理路。  相似文献   

11.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反腐倡廉呼唤"以德治国" 1、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的呼唤 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相适应,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道德体系,是"以德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首要的、关键的是"以德治官",因为官员的地位突出,角色特殊.从我国道德的现状看,官德建设也应成为道德建设的主题.官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热爱祖国,为民服务,廉政、勤政、优政.官德建设的途径加强学习,严于自律,加强监督和制度建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教育,"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这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生命的根本宗旨具有内在一致性.生命伦理学是"三生教育"重要理论基础,"三生教育"依据生命伦理学理论,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生命伦理观,这可以从生命道德、生命责任、生命价值、生命正义这四个原则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保障;与社会主义法制辩证统一的"德治",乃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社会工程.故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二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深入领会"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道德体系,该是社科界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领域的道德叙事转向,仅从社会外部把握是不够的;文学内部秩序的变动,同样可引发道德叙事的审美移位与价值变迁.近些年来,伴随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性"追求,以及对西方美学思想经验的移植,我们的文学产生不少耐人寻味的问题,如引进西方后现代的"道德悬置",却滋生反道德与道德虚无主义;高度倡扬"生命写作",却因缺乏对生命的批判而导致生命叙事的粗鄙化;在失去苦难的"革命"与阶级论讲述以后,因为文化传统习性的推波助澜,"苦乐叙事"大行其道,等等.  相似文献   

17.
黎馨平 《中州学刊》2007,(5):142-145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的本意更接近"命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命"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命"观,其内涵既有命运、命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命运、命限"含摄"道德之正命","天"或"天命"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8.
王进 《船山学刊》2010,(1):90-92
"智德"思想是实践智慧的道德意涵,或是实践智慧与道德二者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论语》中"知"出现一百一十六次,"知"的种类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接着点出"知"(智)最核心的哲学原理在于"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的‘智德’",探讨智必须后天培育学习而得;最后总结出"智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实质是一种"以智辅仁",在伦理学及修养论上是探取一种周延而整齐的"仁智双修"的特殊进路。  相似文献   

19.
在诸多形式的抗争行动中,"微社群"中的表演抗争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争形式和剧目类型.它相较于传统抗争体系中种种抗争形式不同,"微社群"中的表演式抗争通过戏剧化、夸张化的表演,制造视觉"凸点",编织抗争话语,进行抗争内容的创作.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吸引眼球,从而表达诉求,为底层民众的抗争行动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基于利益损益的预期、情感语境的渲染、道德正义的身份认同和意见领袖的引导推动下,于社交媒体上进行资源动员,构成了"表演式抗争"得以发生并持续下去的机制.它们不是分隔运行、独立运作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微社群"中"表演式抗争"的发生和演进.  相似文献   

20.
论反腐败斗争中的"惩防并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惩防并举".其中,惩"是要害,"防"是基础,"并"是纽带,"举"是关键.要以查办案件为中心,坚决惩治腐败;以源头治理为支点,加大预防力度;以构建体系为契机,推进"惩防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