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科学是一门具有重大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才对信息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然而,在几千年前古人已在利用信息。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在西夏也是不能缺少的。他们用声波和光波传递着信息,还有通过驿道进行着的远程信息传递,从而保障军令和政令的传达,以及其他方面信息传递的需要。这对于西夏能够生存和发展近200年,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垂帘听政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妃垂帘听政(或曰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皇权统治形式。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她们手握国柄,执掌朝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对封建王朝盛衰治乱产生一定影响。然迄今为止,还无人作系统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就该制缘起、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为何产生的原因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3.
西夏从兼行中原王朝的法律制度和民族习惯法到建立自己的较为系统、完备的文书档案法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西夏文书档案立法,既有对中原律法的继承和借鉴,又有创新和变革,既与中原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民族、地方特色。与同时代的唐宋相比,西夏文书档案立法在内容上较为具体、详备,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有关赋税、军事、畜牧等簿籍档案法规较为健全等特点。本文对西夏文书档案立法脉络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莎 《社会科学家》2012,(5):125-127,132
元代社会保障有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个不同层次,内容涉及救荒、养老、医疗、生育、收养和抚恤等主要方面,明确了社会保障的对象、机构人员设置及其职责、具体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施行,体现了元代社会保障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五代翰林学士制度基本承袭于唐,但是为了适应复杂动荡的局势,这些制度又有所变化,在选任、迁转、班位、职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表明肇始于唐的翰林学士制度仍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之中,学士作为一个独立机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职掌越来越广泛,频繁的担任实职,说明翰林学士开始萌生了由内廷官转化为外朝官趋向。  相似文献   

7.
一、唐代赐官制度赐官是中国古代延赏制度的一种形式。关于延赏制度,《册府元龟》卷一三O《帝王部·延赏一》有简要的概括。“《虞书》曰:‘赏延于世。’《春秋传》曰:‘善善及子孙,斯道德之政也。’三代而上靡得以记,汉氏之后,乃或录功元之胄,褒宗臣之裔,宾礼贤者,奖劝能吏,旌扬忠烈,甄叙故旧,赏勤职之效,采死政之孤,由是加其爵秩,申之锡予,俾奉其嗣世而高其门阀,使永缨之不坠,宗奠之有寄焉。”自西汉以来,历代对于功臣、忠烈等子孙的延赏,基本以回封因为主,赐官并不多见。唐代不仅赐盲人数众多,对象广泛,而且玄宗…  相似文献   

8.
后宫制度发轫于三代。由于三代国家规模较小,天子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当时的后宫体制尚不健全。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帝王的后宫内廷.远远超过三代的规模.形成一套由后、妃、女官、宫女等组成的配合各种宫规礼仪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  相似文献   

9.
火灾,它与水灾、地震、雷击、虫灾等自然灾害一样,往往有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往往出于自身政权“长治久安”的考虑,对以扑救火灾为内容的消防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赵宋政权入主中原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待消防工作和建立消防制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机制。长期来人们几乎忽视了对宋代消防制度的探讨,本人不揣学识浅陋,就读书所得,仅对宋代火灾的概况、宋代消防制度与管理及由此得到的几点启示,作一述论,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0.
元代治安制度述论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时代。在这个幅员空前广袤的帝国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稍一不慎,便可能触发动乱,但元代社会秩序却能一直保持比较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安...  相似文献   

11.
村社是俄国农村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是民间的民主组织,又是官方的基层行政单位,因此,村社具有二重性的职能和结构。村社大会是村社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政府的意志首先要成为村社的意志然后才能付诸实施。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和价值规范的认同,使农民与村社有机地融为一体。村社的平均机制和社会规范限制了农民的分化,使村社能够长久地保持相对稳定。村社既有保守、封闭的一面,又有灵活、善于适应社会政治条件变化的一面;既有阻碍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又有避免农民急剧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面;村社既构成俄罗斯专制主义的基础,又是农民自治实施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明代监军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监军制度,与总兵镇戍制度相辅相成,形成于明成祖永乐初年,本以宦官监军为主,至明英宗正统初年,在宦官监军的同时,又出现了由总督、巡抚、巡按和兵备道所组成的文臣监军系统。文臣监军与宦官监军互相制约,互为补充,从而更加确保专制主义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相似文献   

13.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云贵 《人文杂志》2003,(2):113-117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田青  喻学忠 《天府新论》2012,(1):131-139
从信息流通与控制的角度,考察宋初西南区域水陆文书通信系统的建构状况,指出:区域内文书通信网络的存在,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政府间文书传递和信息流通的要求,这对于宋廷及时掌控本区域的各类信息、较好实现对本区域的社会控制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用;且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解读其建构特征,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建构的诸因素,认为:信息控制是宋廷对整个西南区域进行社会控制的中间环节,也是宋初本区域文书通信系统建构的首要意旨。  相似文献   

15.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制度初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臧知非 《文史哲》2003,(6):73-80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等表明,西汉已建立系统的继承法。继承方式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内容既有身份继承也有财产继承。身份继承包括二十级爵位和一般户主的身份在内,二十级爵位除彻侯和关内侯的爵位世袭罔替之外,其余均降级不均等继承;一般意义的财产继承原则是诸子均分。继承人及继承顺序按血缘亲等确定而兼顾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未婚女子有一定的继承权。西汉的继承制度对爵位降级继承的规定,使军功地主的后代逐渐失去爵位;他们由于大量继承财产和凭借父祖的政治权势,成为西汉前期严重影响乡里社会的豪民地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因控扼长江上游形势成为前沿攻防区之一。南宋朝廷为了加强控制,始终注意与四川信息沟通之经营,采取了种种措施,特别是从制度上保证与该地区文书传递的效率。在此期间亦形成了行都临安府与四川地区之间较为固定的文书传递路线。然而,四川与临安府之间距离太远,文书传递之诸项制度,在此空间作用下,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而是弊端屡生,艰于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唯有授予四川地区军政方面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但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四川地区军政的独立性不仅甚为有限,而且与朝廷之间的文书传递也未能因此减少。与四川地区文书传递数量之大和经常的迟滞状态,使南宋朝廷一直处在对四川军政操控之无奈和紧张之中。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由于五胡君主的“正统观”和“汉化”意识,使汉晋以来史官制度得以传承。因各国民族、政治、地域情况不同,史官制度出现异变,形成复汉型、魏晋型、诸侯国型三类。魏晋型居主导地位,其兴替盛衰构成了十六国史官制度发展的主线。官方史学仍是十六国史学的主流,所撰国书主要是前代史和本朝史,国史内容很注意反映本民族的情况,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政治倾向,亦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此是十六国官方史学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员终养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西晋,为后世所沿袭.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提倡孝道,对该制度加以沿用和完善.由干政治、社会等因素制约,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并非墨守成规,而是有所变通和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朝廷、当事官员的需要.当然,终养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统治结构本身新陈代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官致仕制度。其在实行过程中表现为文官致仕类型的多样化,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但是此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缺乏人性化考虑和皇权干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代朝省集议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省集议,是历代封建王朝就政治、军事、经济、礼仪等重大问题,令有关臣僚集中都堂,讨论研究作出决定,然后再向君主汇报的一种礼制和政制。这种制度发展到宋代更加完备。本文通过对朝省集议班位、讨论内容、集议之各项规定等方面的全面论述,揭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