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省经济产生周期性问题的原因,是需求不能支撑经济的增长,但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又是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当然有结构性和技术性矛盾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造成企业缺乏活力。因此,我省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举措应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整个经济的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又必须注重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而扩大内需和增加供给又有赖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1998年下半年,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对拉动经济有效增长起了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个方针是为应付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来的,是带有临时性的方针。其实并非如此。从战略上看,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拉动则是主要方面。但是,需求有国内需求即内需和出口形成的国外需求即外需。发展经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内需和外需相比较,内需的拉动更重要,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我国经济在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工具,对于扩大内需战咯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中,财政政策必须达到的目标和货币政策作用受到的限制,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搭配。一、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目标依性质而论,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充需求型财政政策和扩充供给型财政政策两种。前者是通过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倾向从而扩充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后者是通过…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四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疲软时期。但是,我国经济增长势头的恢复是不稳固的,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本文认为更好地巩固和加强经济增长势头,正确理解和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英俊 《理论界》2009,(8):69-70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正在冲击我国经济.在外贸出口萎缩的形势下,探讨扩大内需问题旨在寻求激发国内需求潜力,促使我国尽快走出经济困境的途径.本文阐述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态势,以及扩大内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作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治理对策;一要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适合消费者需求;二要改善消费环境;三要实施鼓励消费政策;四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降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因此,党中央把扩大内需放在了首位。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重点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国内需求不旺 ,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过大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消费条件约束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往的经验已表明 ,仅就农村谈农村 ,似乎难以解决提高农民购买力和扩大内需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农村购买力低及其原因入手 ,对农村城市化和扩大内需的关系 ,以及有关扩大内需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方略,也是我国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层面、营销角度审视扩大内需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旺盛的问题.从市场环境、产品、价格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持续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在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的条件下,扩大内需,是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适度地扩大内需,着力调动、引导和刺激即期和潜在的有效需求,已成为我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并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必要条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巨大作用为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热烈的教育需求为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论证了开发与促进教育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以来 ,国家针对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矛盾 ,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但启动市场的效应不如预期大 ,主要原因是政策措施协调不够。因此 ,在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背景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合。 (一 )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刺激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 )把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三 )把扩大内需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四 )把搞活国有企业同支持非国有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 ;(五 )把扩大内需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 ;(六 )把扩大内需与推进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回暖趋向,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能否解决好这个矛盾,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既是缓解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无论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很大的扩张余地和增长潜力,足以支撑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明显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导向:刺激消费需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分析1999~2007年国内需求状况入手,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内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税以及扩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切实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各项政策的目标指向主要是促进供给,忽视需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使我们逐渐明白,作为发展中经济大国,不能对通过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寄予过高期望。国民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性的情势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们认为,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收入问题的研究,收入问题处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启动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根据国际经验,买方市场一般形成于国民经济进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 ,这已成为我国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共识。自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推出以来 ,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重新检讨原有的思路 ,明确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 ,实属必要。在这里 ,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两个方面。投资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府可以灵活采取对策来扩大。目前 ,我国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因而市场需求对投资项目的约束很强 ,民间经济在没有较好投资回报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投资的。为了确保经济增长 ,政府只…  相似文献   

18.
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正效应,应注意遵循市场需求的现象性、最终消费需求的创造性与增长拉动显著性、需求增长的持续性、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创造性.同时还应看到,当前实施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及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正确认识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效应,是作出进一步选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湖北经济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湖北经济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就此从外部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及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内部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及其存在的缺陷,环境、结构、功效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全省有效需求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当前全省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供给。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激发国内消费需求,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然而,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来看,需求仍显不足,市场开拓乏力激活西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需求,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西部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