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客家神榜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尊宗报本、宗族文化认同教育、祈福和预兆等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郭福安是入闽汀客家郭氏始祖,于北宋真宗年间受朝廷委派任盐铁司承事郎,到上杭钟寮场主管金铜开采冶炼,钟寮场成为当时上杭矿冶中心,也是政治、经济中心。约40年后郭福安致仕离任,他没有回到家乡江西泰和,而是到紫金山脚下汀江河畔的郭坊村(今上杭县临江镇)开基创业。一百年后,上杭县治从钟寮场迁到郭坊村,上杭从此走上快速发展道路,成为众多客家姓氏的祖籍地,有客家"乐土"和著名的"客家祖地"的美誉。郭福安对闽西客家形成特别是上杭、永定、武平客家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郭福安可以称得上是闽西客家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3.
郭福安是入闽汀客家郭氏始祖,于北宋真宗年间受朝廷委派任盐铁司承事郎,到上杭钟寮场主管金铜开采冶炼,钟寮场成为当时上杭矿冶中心,也是政治、经济中心。约40年后郭福安致仕离任,他没有回到家乡江西泰和,而是到紫金山脚下汀江河畔的郭坊村(今上杭县临江镇)开基创业。一百年后,上杭县治从钟寮场迁到郭坊村,上杭从此走上快速发展道路,成为众多客家姓氏的祖籍地,有客家"乐土"和著名的"客家祖地"的美誉。郭福安对闽西客家形成特别是上杭、永定、武平客家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郭福安可以称得上是闽西客家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藏族崇拜"鲁"神的起源,对"鲁"神的认识,崇拜"鲁"神的方式及崇拜的原因等四方面入手,对藏族"鲁"神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鲁"是一种古老苯教文化的遗留,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式多样的"鲁"神崇拜、祭祀和禁忌习俗,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格萨尔》与宗教的关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它的产生,是历史之必然。从现有的藏文文献资料看,藏族在远古时代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神。但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非常零散,非常之少,使得我们无法对藏族的原始宗教有更多的了解、作更深入的探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日趋明显和复杂,更加系统化,也更加理论化了。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批宗教职业者——巫师。这时,就逐渐形成了藏族特有的民族宗教——苯教。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执行汉化教育的过程中,曾出现一种"雇读"现象,即少数民族视入学读汉文为当差,多愿出钱或出物作为报酬雇请他人顶替学差名额读书.西康藏族"雇读"即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民族文化冲突的典型个案.本文分析西康藏族"雇读"现象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并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平原  张妍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43-144
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族舞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另一类是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在祭祀礼仪中才会跳的一种舞蹈,大多是为了祈福,这也符合了藏族"多神崇拜"民族信仰的特点.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发展的缩影,沉淀了藏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信仰,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舞蹈随着整个藏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才创造出了现在的藏族舞蹈,本文我们将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进行分析探讨,看看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存在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经过"3·14"事件可以看出,该县藏传佛教与地方神"婆婆"的和平相处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应该继续加强该地区的宗教交流,消除不利影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壮族没有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凡是接触过壮族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发现,壮族社会中最具特点的是巫、道结合的宗教行为和观念.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壮族先民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宗教思想发展过程,并在现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滞留着这些原生宗教的形式与内容.巫教即由古代巫觋发展而来.它和唐代以后传入壮族地区的道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宗教力量,一直主宰着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佛教和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陆续传入部分壮族地区,但都未能在宗教活动上取得绝对支配权,更不如巫、道在壮族社会中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1.
克利夫德·格尔茨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阐释"理论,从而在整个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格尔茨"宗教文化论"的理论渊源、理论建树和实际应用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叙述"求花还愿"仪式的表现形式,追溯其起因及其还愿礼俗中的新旧交替现象,展现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宗教陈迹,显示具有崭新内涵的社会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原始先民对人生祸福,社会变革、山川宇宙间诸神变化现象都认为是神鬼指使的,在长期与大自然打交道中,自然产生原始宗教.萨满教就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基本观念是信仰鬼神的存在,萨满是人与神之间想方设法沟通的巫师.于是承认有些人有这种能力,得神的帮助,用神法能知道阴阳两界的现象,这就产生了萨满.可萨满与神联系得用一种媒介物,那就是神器.神器有几十种,关键是萨满的神鼓. 本文试想通过神鼓的起源、制作来看神鼓中的动物崇拜和神鼓在祭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民族、宗教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必将会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加强和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分别就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民族、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方言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点,对3—6岁客家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客家方言的保护也面临挑战,甚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传承危机。分析闽西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厌诉"现象在湖北民族地区农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等根源;究其产生根源的原因主要有:封建王朝在湖北民族地区因实施羁縻怀柔政策而形成的社会治理结构是其特有的社会根源,家国一体化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其传统的社会组织根源,湖北民族地区农村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是其生成的现实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伏波将军马援信仰是武陵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唐宋之际,伏波将军成为国家神系中的显赫神灵.元明清时期,伏波神职功能逐渐泛化,成为武陵地区各族群广泛信仰的地方神.在武陵地区土著族群的家族化过程中,受伏波文化记忆的影响,一些家族形成马援祖先认同,使得伏波神成为家神.伏波神与家神结合,使伏波信仰在武陵地区产生了跨越历史时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