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聘请西方外籍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任职任教以及对外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开始建立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制,完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课程,不断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为推进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在中国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新教育”奠定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基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人的一个个“强国”、“富民”梦想的推动下而发展前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史,它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其间,由清朝统治者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高潮主要有三次,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都采取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内容的措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它开创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清末新政涉及面广,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只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进行探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和…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评价这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想就洋务运动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谈几点看法,希望得到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一、洋务运动开始转移社会风气,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又一次被外国侵略者所战败,并面临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生产力发展内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及其性质。文章运用历史比较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生产力诸要素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的兴起,成了中国作坊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折点,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内部代表新旧生产关系的不同阶级的分化、形成的转折点,成了把科学技术从经学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转折点。作者通过较翔实的史料,在对洋务派三个层次和洋务运动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批判洋务派腐朽性一面的时候,如实地把洋务运动看成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在经济范围内的变革,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生产力解放过程中带有启蒙性的客观作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它独立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而自成另一个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轫,而且是晚清废书院、废科举,全面推进教育近代化的前导,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中介,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演进过程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它因洋务运动的内在要求而起,又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展开。它的存在及其所辐射的力量曾给近代社会带来过多元多面的影响。而由它所引发的种种论争和冲突,又从根本上规定了洋务教育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海关是监督对外贸易、管理关税的国家行政机构。但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入侵,外国列强逐步取得了中国的海关行政管理权、关税自主权以及关税税款支配权。领事代征制度使海关行政管理权开始遭破坏,英、美、法三国税务监督组成的关税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导致中国通商口岸的海关行政权完全控制在外国势力手中,领事对海关事务的干涉也大大加强,洋人控制税务司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沦丧。《海关税则》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关税制度开始形成;《天津条约》及其附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地化。列强还利用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把关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抵押和向外国借款的担保,并最终取得了关税税款的支配权。  相似文献   

9.
小说观念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明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孜孜探索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近代文化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末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之后,清政府面对列强屡战屡败。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变法,建立新的制度,以富国强兵,抵御外侵。本文就当时清政府变法过程中以德国法为范本来改变传统中国封建法律的原因,中国引进德国法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的积极影响作了客观分析和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法制是以德国法为蓝本、并间接参考了日本明治维新后仿效德国法基础上制定的日本法。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由落后残酷的封建法变为相对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从整体看,旧中国经济没有实现近代化,但各个经济部门不同程度地逐步向近代化迈进。晚清电报线的建设,实现了通讯业的近代化。这在研讨旧中国近代化问题上,很值得注意。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已被纳入世界电报网络之中,电报线的设立势在必行。清政府创办电报是在外国战争威胁下应付危局而被动地开展的。本文从资金、电线的建设和保护、经营以及对外交涉等四个方面考察,认为当时电报局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并由此形成官线和商线并举的局面。电讯器材依赖外国,后期发展滞缓以及主权不完整三者是晚清电报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在近代文明到来之前,都是封建制国家。两国几乎同时受西方文明冲击,在外力的压迫下,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效法西方,向近代化迈进。然而,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则步伐神速,仅用三十年时间就跃居世果前列,中国却步履蹒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痛苦挣扎仍未跳出封建的囚笼。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之因素绝不能轻视。对于西方文明的异入,中日两国都把留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来阐述中日近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工部局的早期路政经历了初创、完善、丕变三个阶段。它既有近代路政的性质,又带有半殖民地的特征。工部局在路政管理中与华人社会发生的冲突,或源于工部局路政的殖民性质,或是因华人社会不适应近代化的赂政管理方法而引起的,后者实质上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但这两种冲突往往糅和在一起,都以反抗殖民统治的形式出现,反映了近代中西冲突的基本特征。工部局的早期路政,促进了上海城市的畸形近代化,并对上海华界路政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执行了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朝鲜急进开化派领袖的金玉均,在其初期阶段的日本观表现为推崇并模仿日本近代化模式,而正是这种“倾意依赖于日本”的日本观促成金玉均等人在驻朝日本公使馆的武力支持下发动了1884年12月的甲申政变.在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来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甲申政变以“三日天下”告败后,金玉均通过流亡日本尤其是被日本政府流放四年的生涯,逐步认识到其早期日本观的片面与错误,并开始形成主张朝、中、日三国联合以抵御欧美列强侵略并实现近代化的“三和主义”构想.金玉均日本观的形成及其变化首先是他和近代日本关系变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对近代朝鲜历史以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洋务运动泛指洋务派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垂死统治而进行的购买洋枪、洋炮;练兵、制器;开厂、设局;办学堂、搞外交等多方面的活动,内容比较庞杂,但其主体可以讲是一系列以“西学”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洋务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划时代的开端。洋务运动中期所进行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本文试分析这次经济调整和改革的原因、结果、历史作用以及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梁严冰  刘蓉 《唐都学刊》2001,17(3):65-67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从梦中被惊醒。由此,中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特别是其中关于政治体制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更为复杂。文章就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引言日本近代化(或称现代化)问题,不仅在日本史上,就是在世界史上也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整个东方国家到了近代,绝大多数已失去在古代那样光辉地位,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唯独日本一国绕过暗礁,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一跃而实现了近代化,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在东方一直保持工业强国的地位。为什么同样的国际环境,甚至更差的岛国自然条件,却能保持国家的独立;相反那些强大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等),却成了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对这个“谜”,近百年来人们就在探讨,期望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救亡、变革、启蒙是戊戌思潮的主题,批判与创新是戊戌思潮的根本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变革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变革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变革乃是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近代化至关重要。它对推动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文化革新,哺育一支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急躁情绪。同样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戊戌时期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是同步展开的,因考虑服从现实斗争,也势必要影响思想启蒙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