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邓小平广阔的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邓小平的开放精神的产生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指导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也与他独特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他的开放精神表现为开放的理论思维、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大理论。今天来学习邓小平的开放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打破僵化,与时俱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定位.这一政策的定位是邓小平在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的精髓,立足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的所得出的重要结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经济全球化的视域加以审视,其科学性的底蕴十分浑厚各国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问题是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平与发展内涵中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仍须严加防范;但包括美国在内的五大合力正在促进国际和平力量不断增长.在新的世纪如何抓住和平发展机遇不放?辩证理智地看待现有世界经济体制的浓厚西方色彩与美国对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主导作用,是二个至为关键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共性,同时又必然地显示它自身的特点。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在世界局势转换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形成的。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性思维、逻辑探讨,一开始就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从而使他的经济思想孕育了蓬勃的实践力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并在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空前伟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两极体制崩溃、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一个致力于改革、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潮流正在全球兴起。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个国家相互依存的程度更加加深,这给古老的国家安全问题带来了许多新的话题。邓小平同志的国家安全观就是建立在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动态观察之上,立足于冷战后的新情况、新问题,透析规律、敏锐洞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深入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国家安全观,既影响到今后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安全环境的好坏,也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最敏锐地捕捉到世界创新的潮流,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创新思想。本文从邓小平创造思想的提出到创新的原则方法以及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论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引路人.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正确把握时代主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适时把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准确判断国际局势的基础上确定外交策略,实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邓小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奠定的和平崛起战略,从而继续有力地将中国和平崛起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是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潮流的表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型,原有的行政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当代行政管理的发展需要。本文采用归纳法综合众多学者的创新思想,提出从制度、经济、理念等更新以转好型,否则,无论哪一方面的落后,势必都会引来“挨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大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高度,把教育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育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使中国教育具有时代性、战略性、方向性、求实性和历史性等重要特征,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大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高度,把教育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育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使中国教育具有时代性、战略性、方向性、求实性和历史性等重要特征,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从市场取向的改革,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到初步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系列的相关改革波澜壮阔。在这历史进程中,我们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使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40年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中国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历史上都具有显著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亿万农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发家致富奔小康历史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是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享的目标追求发展成为“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深刻发展顺应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坚实地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进一步凝聚中国梦实现力量、适应与引领新常态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创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深刻发展还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反补贴制度下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主力军。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但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时间不长,经验欠缺。通过对补贴与反补贴制度的研究,比较分析国内外补贴与反补贴的形式,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法律与政策,提出应对国际对华反补贴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粮食问题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粮食危机。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世界粮食危机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长期看,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靠,制约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采取措施强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中国完全有能力充足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实施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战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造福各族人民的宏伟工程。如何把握这一契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开发战略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及2003中国500强企业与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可行的,并且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存在的现实优势,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石;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论,是从执政党应如何对待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继承和创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创造性的工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所作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先在"优越性即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意识形态这种作用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却遮蔽了它的限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最终实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角色转换,走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