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2005,(9):16-19
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陕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就业形势艰巨。对此,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劳务输出,将其纳入县域经济,制定了积极促进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把劳动工作的基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构建劳动工作新体制,是劳动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劳动工作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主要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休现在对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塑造上。这需要政府包括劳动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落实企业参加市场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人事劳动安排、工资奖金分配和内部机构设置等权利,支持企业独立生产经营、自主发展,以利于企业进入市场。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的培育上。企业必须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去获得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要使市场成为失去推动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的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企业经营的两大要素资本,具有相互替代性。公共政策通过影响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价格影响着其相互的替代性。现有的公共政策对劳动力投入的附加,使得劳动力和资本的价格出现偏差,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进一步加剧和工资增长的难度。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应当调整有关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帮助农民二次就业,我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新的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其他岗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社局在实施就业促进工程中大力开展三走三送活动。一是开展走社区送岗位活动。深入群众家庭调查就业情况,宣传讲解相关政策,开展就业巡回服务。二是开展走园区送服务活动。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服务需求,帮助解决招工难题,指导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三是开展走农村送政策活动。通过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调查,准确掌握基本情况,及时将岗位、培训信息和就业扶持政策送到农村劳动力手中。  相似文献   

8.
伴随国家城镇化发展,现代工业化进步,劳动力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至今,劳动力发展方向逐渐变化,长期形成的稳定劳动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变更,劳动力发展专一性在市场发展新形势下出现转移,为劳动力发展拓宽全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城镇建设发展与市场劳动力分配带来多方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劳动力迁徙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劳动力市场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最近正式颁布实施。8月25日.省人大、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对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我省劳动力市场,推动我省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成为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的大趋势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使得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其劳动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在用人单位特别是雇主用人行为不规范和追求超额利益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侵害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权益的因素。此外.还存在着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滞后,执法力度不足;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充市4lO万城乡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占83.9%,每年向外输出城乡劳动力达140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劳务输出大军,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南江县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就业问题存在失业比重较高、就业结构二元特征明显、劳动力供需区域性错位的特点。据统计,南江人口总数为70.3万.劳动力资源有47.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1.5万人。城镇劳动力5.6万人.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GTAP模型从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模拟分析了CPTPP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CPTPP现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活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经济中影响较小,在短期经济中影响较大。预测随着中国加入CPTPP和CPTPP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从劳动力差异性看,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增长要大于熟练劳动力;从产业层面看,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均大幅提高,而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开始显现,其中,金堂县作为四川省劳务输出大县其表露出来的问题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实行就业实名制管理是摸清劳动力底数,真实反应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培训变化情况,查找就业工作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今年年初,成都市温江区在创建基本充分就业区过程中,经摸底调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行劳动力动态管理,初步建立了就业实名制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概况,分析了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这种状况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集体协商制度以及体制内外的用工和工资形成制度等。论文最后就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的制度缺陷提出了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劳动理论与实践》2006,(7):F0002-F0002
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中.作为“打工大县”的金堂县举全县之力.下定功夫.巧施妙招.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县委、县政府高度直视城乡充分就业.在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县劳动保障局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服务平台,夯实管理基础.破解就业难题。在优惠政策的鼓励扶持下,依托一系到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举措.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走上了就业岗位.一个个就业困难对象获得了及时援助,一户户“零就业”家庭由此摆脱贫困.广大村民从居住、就业到增收有了充分的保障.一批街道和乡镇迈进了“比较充分就业”的行列。今年5月.金堂县在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获得了由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等权威机构颁发的“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大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否在减弱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1年3月-2014年3月的相关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有限,第二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数据均为当年3月份数据),通过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劳动力行业分布结构以及各个职位供求结构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低端劳动力优势正在减弱,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省级层面人口流出地优质劳动力外流时间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优质劳动力流出过程历时数据的分析,分阶段考察了优质劳动力迁移流动变化特征,并指出人口流出地优质劳动力外流具有持续性、规模化外流、区域性集中、初始流出时间异质性的特征。基于此,进一步引申出对与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密切相关的区域发展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金堂是成都市的远郊县,总人口85万,其中农村人口74万,农村劳动力46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金堂县委,政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