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弄清楚传统“法治”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从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中西古代法及法治观念作了比较,指出其根本差别正是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2.
契约法律关系、契约法理论是近现代商品生产社会法律关系、私法法理论的基础。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曾把社会法律关系的发展归结为从身分到契约,对近代社会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给以历史法学理论的证明。但是,在近代法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形成了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大陆法系和以普通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各有其独自的历史发展和法文化渊源,关于契约关系的法理论更有很大差异。关于英美法的契约关系理论,我国的法学者涉足尚不很多,笔者仅就英美法契约关系理论的形成、大陆法契约法理论的影响和契约关系理论的回归,为读者提供关于…  相似文献   

3.
潘桐 《社会》2022,42(3):92-124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知识分子为参与主体,以“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级和国家的大众时尚为革新目的,以“救亡图存、发扬国光”为最高理想的转型道路,由此在“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之间找到了现实平衡,成为了兼具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大众时尚。因此,梳理和分析近代京剧的改革史可以为当下探寻“文化自觉”的方向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4.
进化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态,它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进步性.它的产生与发展同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在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彻底颠覆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信条;二是成功完成了历史观的近代化转型;三是有力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观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浙江学刊》2004,(6):37-48
本文分四个阶段回顾和分析了西方史学的传入及其回响.认为近代以来,关于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应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认识.而这种"中西文化交汇",又是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近代以来外国史学的传入,既有中国历史学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慈善组织在近代发生重大转型。对近代慈善组织的实际救助效果进行评判,不应仅据一时一事的具体效果,还应看其潜在的多重社会影响。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从慈善组织的救助模式及其推广、救助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管理方式及其内在弊端等方面,对慈善组织的救助效果进行正反对比性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豫  于红 《阅江学刊》2011,3(1):81-90
清末民初发生在上海的石印鼓词小说文化现象是近代以来中国俗文学文化传播转型的一场重要文化事件。这不仅使原本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转型为西方先进的石版印刷工艺,而且将原本书坊出版的木刻鼓词小说的局域范畴销售传播模式转化为全国性的网络辐射化销售传播模式,这是一场将传统传播的手段、范围、速度、受众、目的全面转型为近代传播的文化革命,对于当时俗文学作品及其观念在全国范围的阅读传播、尤其是江南地区的阅读传播,起到了引领作用。大批上海的中小书局则是这场文化革命的受益者,不仅维持了他们的商业生存,也促成了近现代时期多达五十年俗文学鼓词小说印刷市场的发展与繁荣。西方科技与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前后相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则是促成这场俗文学文化革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代浙江的民族资产阶级,其活动范围超出浙江,其影响及于全国。这个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某些过程。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日益加深,浙江首当其冲。作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丝茶,浙江是其主要产地。由于长期积累了贸易经验,浙江独多善于经商的人,如宁波人,有“无宁不成市”之谚。除了有本省的海港之外,中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上海,就在浙江的大门口。这样,近代的浙江帮商人,以浙江为基地,以上海为中心,展开了活动,逐渐发展起来,与江苏帮一起,被称之为江浙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传统,决定了近代科学不可能首先在中国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科技在西方先进国家的突飞猛进以及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生变动,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了古老的中国,并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科技队伍的形成。本文拟对这一长达200余年的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和中国近代科技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一番较为详尽、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欢 《社科纵横》2009,24(12):127-128
近代中国正值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举步维艰,而贯穿其中的政治文化转型更是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献忠 《求是学刊》2013,40(2):164-169
明中后期出版的商业化使其具备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引发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打破了两千多年来精英文化居于绝对霸权地位的一元化、单线性的文化生态模式,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与知识的下移,使明中后期形成了"主流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体)、"非主流文化"(以启蒙思潮为主体)和"市民文化"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格局,这无论在传播史还是在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切都印证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已经蕴含着近代的因子,昭示着明中后期已经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运用进化论和西方近代社会政治思想,重新改造公羊三世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三世说"进化史观.他的进化史观不仅突破了传统变易史观的樊篱,开创了中国历史观近代化转型的先河,同时也为变法维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胡建 《浙江学刊》2005,(3):39-44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说"."心力说"对中国近代道德转型所起的奠基作用有: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用世俗的"人欲之善"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之善";在道德实践理性上,用近代性"平等自主"之美德扬弃了古典式"等级依附"之美德;在"集体关怀"的德性层面,用"平民主义"否定了"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流通依赖于商流和物流这两大体系,近代中国市场物流体系仍以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美国经济史学家费维恺曾经指出:"束缚中国本国商业发展的市场结构主要不是沉重的官方勒索,而是近代以前的交通运输的各种限制."所幸的是,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在近代经历了较大的变革,至抗战前已形成以水运(轮船为主)、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空运等四大体系为主的近代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南船北马"方式.近代中国铁路、公路(汽车)两大陆运方式中,铁路出现较早,运输费用较低,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笔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铁路运输对于中国北方市场的影响比对南方市场更大.  相似文献   

17.
小说观念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明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孜孜探索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近代文化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一、近代文化的起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和成熟之后。逐渐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型。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转折点的一个象征。这样提出问题,包括两重意义:第一,19世纪中叶是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第二,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趋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不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文化变形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看法可能与许多先人的意见相左。这一讲准备就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条件和转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是在“后冷战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保守主义浪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近代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虽然历尽沧桑,但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根基。国学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必须经过深刻的自我批判和时代更新,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因此国学的自我批判将成为中国文化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胡瑞华 《唐都学刊》2000,16(4):27-29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对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陕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在陕西传播的深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对陕西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愈以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