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盖生 《江苏社会科学》2008,23(3):149-152
在美学研究领域,经典美学话语因"不合时宜"应者寥寥而声音谙哑,政治美学话语因惮于干预文艺创作自由而常常缺席,快感美学话语则由于有商业资本的强有力支持大行其道,声音高亢而嘹亮。其实先进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并且只要与艺术表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先进的政治理念完全可能成为文艺审美价值的提升因素。在市场经济时代,政治美学话语应该为经典美学"托市",经典美学应该通过鼓励和支持追求真善美,与政治美学一道,为大众文化灭菌、消毒,重构美学学术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文学实践的政治维度理应是一个常识话题,但在当下学界却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论者往往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形下无视甚或拒斥这一基本命题,而隐含于背后的则是不同意识形态倾向以及由此生发的不同理论阐释之间的较量。事实上,文学实践的政治维度,既是作为人学的文学之实然存在,也是作为人学的文学之应然诉求。文学实践的政治维度作为一种事实存在,肇源于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作为一种应然存在,其建基于人之实践的生成性和价值诉求。而开启和链接人的文学实践与政治实践关系的则是人的审美想象,文学以其肯认或批判、再现或表现、确证或扬弃的独特对象化活动,表征和建构着与政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由于鸦片战争及清王朝腐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国家衰败,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初步开始具有现代性政治理念的知识群体。他们用从西方文化借用过来的新兴政治思想重新阐释政治生活,体现了与古人不同的政治参与精神。近代知识分子这种政治理念的变化,对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使得政治与文学迅速联姻,在推动文学走向泛政治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抬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近代以来文学泛政治化观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这在当时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推崇文学的社会气氛。近代以来对文学之社会作用特别是政治作用的普遍重视,既为文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环境,也为文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来自社会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日趋政治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生态是京派审美主义生长的重要场域.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既是对现代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和超越,也在现代社会变迁中表达出怀旧的感伤,隐含在"感伤"里的却是现代政治无意识,是现代社会的理想叙事和审美幻象.京派的审美主义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诗学,它以想象的对抗方式重建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审美的同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根本要义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必然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我们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认识存在一些简单化的理解,贯彻以人为本还面临着制度化困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加以确立,让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自觉,同时加强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制度化建构。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由片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转向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这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大进步。但文学价值,毕竟是多元价值的复合,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固然会危及文学,而过分推重其审美价值,将其视为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首要价值,或最高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有可能降低文学的尊严,匡拘文学的视野,影响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不论由阅读经验、创作动机,还是社会需求,或是由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规律来看,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与其谓"审美",不如说"感人"。这感,可以是美感,也可以是丑感、痛感、悲感、怒感、惧感等等,而不论什么"感",只要能同时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社会文明精神的滋育,就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启蒙的意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字面上的望文生义、西方思想来源、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中的重新生成.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启蒙运动,那么,"五四"新文学运动总体上也可以说是启蒙主义文学.科学,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改造国民性,开启民智,反封建,富国强兵等,这既是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文学运动的目标和任务.所谓"人的文学",这不过是新文化运动"立人"主题在文学上的一种演绎.对于现代文学来说,启蒙是绝对必要的,但启蒙被强调到极致,变成为一种"主义"的时候,就会物极必反,从而造成了现代文学的缺陷.归纳起来,启蒙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思想轻文学,思想压倒文学;二是重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而轻视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压抑文学的审美性、娱乐性和消闲性.  相似文献   

11.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杨洪承 《齐鲁学刊》2003,4(5):89-95
选取政治文化的视角,透视20年代中国文学本体世界的生成,探寻文学自身形式的结构演变,会更加凸现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演绎的密切关联。如政治的焦虑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内涵;情感空间的徘徊与政治激活的现代诗文体式;社会政治结构图式的移植与现代话剧的探索。现代作家的文体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样式问题,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文体的个性特征、创作观念与政治文化因素的内在渗透中,揭示出那段文学史另一方面的复杂形态和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政治观念     
研究政治观念不是要简单地定义政治,也不是描述对政治的定义方式,而是要深入分析政治观念的原始发生,研究这种原始发生的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政治本质上不是概念而是理念,是有关政治的立场、观念和行动。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政治,然而对政治观念的分析却不能仅限于哲学的范式,尚有日常语义分析一种。当我们追问谁的政治观念、谁应当有何种形态的政治观念时,就至少有三种政治观念:思想家的、政治精英的和公民的。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异与通约关系是最困难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工作。起于相异而达至通约才是好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责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反映着人类政治生活的文明化,表现为文明的政治形态。责任政治的精神蕴涵与政治文明的内在价值之间存在着契合关系,责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政治文明的实质是民主政治,而责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与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基调;信用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也是责任政治的逻辑前提;人本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责任政治的内在情怀;理性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责任政治的固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化史方法的长处在于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面貌做出因果解释,当这种解释同时揭示了特定对象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内涵时,文化史方法的潜力就被充分发挥出来了。至于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评价,则是这种方法力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而政治宪法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宪法,属于宪法现象的范畴;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而政治宪法则描述了宪法是什么样的宪法,属于一个地道的事实问题;政治宪法范畴侧重于制度的宪法,具有静态性,宪法政治范畴关注于运行的政治,具有动态性;政治宪法注重政治之于宪法的影响力,以权力为本位,而宪法政治立足于宪法之于政治的正当性,以权利为本位;宪法政治强调政治的运行以宪法为体,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政治宪法则表明宪法的设计以政治为用,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7.
宋剑华 《云梦学刊》2002,23(4):48-53
“左联”时期的文学运动,它的本质意义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启蒙运动。“左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革命学说,左翼作家描写了如火如茶的阶级斗争场面,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了定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左翼革命作家基本上都是游离于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具体实践之外,他们所倡导的新型价值观,也只是一种流行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理论观念,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精英意识。因此,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政治诚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彰显了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了取信于民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政治诚信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方式,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诚信不仅是执政党执政的根基,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保障,还是一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当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治诚信建设,以取信于民,促进政治文明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保守党首相皮尔的政治行为模式是一种"实用的保守主义"模式。它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势力相冲突的产物。这一政治行为模式形成于皮尔对爱尔兰问题的处理,在1832年发表《塔姆沃思宣言》、1841-1846年财政关税改革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皮尔"实用的保守主义"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表明英国贵族政治已遭到严重的危机。它一方面导致保守党分裂,另一方面又为英国贵族政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准备了一个最好的接口。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一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观念政治论,它在根本上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作为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虽然继承了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理想,但却以劳动政治论完成了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优先于实践传统的颠覆和超越,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的解放来追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