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现今社会的诸多场域之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炫耀性消费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且大有低龄化趋势.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其独特性,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以福建省福州市某大学为例,通过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动机、后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个实证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参照群体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炫耀性消费的表现及原因,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走向理性消费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注大学生理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高校承担着教育、培养和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状,提出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消费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与理财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消费与理财现状,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冲击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费异化倾向,重视符号价值、追求炫耀性消费、支持超前消费等等。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滋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是由消费主义思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决定的,又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关注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主动应对消费异化带来的挑战,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以消解消费异化倾向,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高校德育应该作为的也是可以作为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领域出现了包括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形态。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侵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出现消费至上的问题将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并恶化校园风气。应从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着手,大力加强校园主流舆论引导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现培养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特点,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理财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学解读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商品消费的数量和品位也不断提高,尤其是炫耀性消费逐渐渗入到人类社会,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消费、炫耀性消费进行解读,并对炫耀性消费的辩证功能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负债消费现象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在高校开展消费道德和消费心理教育,并从家庭和社会方面着力,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和消费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的有闲阶级,指不从事劳动生产却大肆进行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门阀士族地主集团.他们居于统治地位,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积累起大量物质财富,并通过奢侈和炫耀性的消费使财富和权力得到证明,其奢侈炫耀性的消费表现在饮食、妆饰、畜养奴仆等方面.动荡的社会,玄学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奢侈和炫耀双重意义的消费的形成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变,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相关群体、经济环境特征和消费习惯等5个方面共选取14个变量建立Probit模型,对江西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家庭享受型家电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家庭享受型家电购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具体而言,高收入户享受型家电购买主要受相关群体、经济环境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中等收入户主要受家庭收入来源、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而低收入户主要受相关群体、年龄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企业进一步开拓江西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农户教育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子女受教育阶段、家庭收入水平、父母文化程度及从事的职业都是影响农户教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促进农村教育消费的发展 ,需要改善教育消费环境 ,促进农村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增强教育消费的可选择性 ;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农民收入预期 ,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倾向 ;建立社会助学资助体系 ,确保农村居民教育消费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型网络促销活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其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购物情境. 以淘宝 "双11" 促销活动为研究情境, 对大型网络促销活动中非计划性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网络购物预算中普遍存在消费松弛现象; 消费松弛、 促销广度、 购物时间、 社会氛围显著影响非计划性消费; 准备时间通过影响购物时间、 消费松弛间接影响非计划性消费. 研究结论为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开展大型网络促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当代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群的新生力量,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凯恩斯关于收入与消费的理论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消费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寻找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5.
当前,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父母离异后出现的再婚重组家庭,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一时难以应付。此外,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是内因和主要原因,但还有诸如生理变化影响心理、"疾风怒涛"的特殊心理以及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外因。  相似文献   

16.
2003-2010年,湛江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徘徊在49.9%-52%,没有显著改善。收入缺乏有效保障、理财观念落后、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湛江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建议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外延行业;加强理财观念输入,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进城农民的消极社会心理对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 ,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根本上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 ,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 ;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 ,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 ;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农民社会心理环境 ,控制进城农民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特岗计划”实施15年来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审视“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不仅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特岗教师进行调查后,从健康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同时,也从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区域、乡县、学校文化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层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专业发展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可以从扩大理解与支持范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握服务地特点、推动差异性补偿政策落实,建立与完善科学、动态的特岗教师管理系统,发挥人才优势、提供多种发展途径与支持渠道等不同方面,采取有针对性与差异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大学生消费明显存在着几大误区,表现为:消费总体水平穷富两极分化、消费结构严重错位、消费方式明显偏执、特殊消费超前。究其原因与其所受的大学教育、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年龄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经济上尚未获得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大学生对消费产生了很多误区,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指出其误区,分析其原因,提出其对策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消费,使其树立理性的法律的道德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腐败行为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也有腐败行为人的心理因素。要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就必须深入剖析腐败行为产生的诸种因素间的互动逻辑。以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模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中国的腐败是由特有的社会环境,对权力、角色、行为与关系的错误社会认知以及频发的个体腐败行为三种因素(互动作用)引起的。因此,应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氛围、纠正社会认知偏差这两方面入手,构建三种因素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