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青海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对此,作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和谐思想源于“和合”精神。人与自然和谐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发展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亚文 《理论界》2010,(12):214-21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有助于形成人的自然观念。传统教育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方面,无论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改变价值观念,整合教育结构,完善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王雅芬 《理论界》2007,3(5):32-33
本文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提出了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并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寻求途径,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终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5.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海江河文化源远流长、古朴多元,可大致分为三江源、青海湖、柴达木和河湟四个文化区域,各文化区的江河文化均蕴含丰厚而独特的生态内涵与价值,并具有神圣性、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传承性的特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内在精神源泉。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厘析青海江河文化的生态内涵、文化特质、时代价值,能够对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引发的"战疫"在全国打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全人类的安身立命.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分析新冠肺炎,指引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发展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发展道路推...  相似文献   

8.
构建青海和谐民族关系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以下问题:一是青海民族关系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价;二是当前影响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三是促进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秋  何玉宏 《兰州学刊》2006,20(8):102-105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阶段。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适度发展。“天人合一”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青海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化是生态立省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借青海生态文化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在保护建设生态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8-25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生态学批判,无疑是马尔库塞批判理论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马尔库塞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进行生态革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他主张通过引导技术发展新方向和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双重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角,为重新建构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忠炜 《理论界》2013,(2):120-122
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事实上就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互动互构进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存在本质,赋予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觉能动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及其分类、重要概念、迁移的内在机理几个方面,总结了生态移民理论;其次,提出移民是实现符合青海实际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认为这是由青海独特的自然状况、不尽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严峻的自然生态形势等因素决定的;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移民问题上进行的探索以及在移民思路上经历的重大转变;最后,就如何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多宗教多民族地区,各宗教之间以及各宗教内部能否和谐相处,各宗教能否良性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正确、稳妥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都直接关系到青海和谐稳定发展的全局。因此,要充分激发宗教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宗教负面、消极的社会功能,发挥宗教在促进和谐青海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运动同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视角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丁宪浩 《社会科学》2005,(10):19-24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已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严重侵蚀着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产业创新———建立发展生态业,以此切实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作为和谐社会的标志性产业,生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突出重点,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和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