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普通话异读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工作始于50年代初期,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作《审音表》),至今前后经历了四十年。毋庸置疑,四十年的审音工作及《审音表》的公布,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面对近十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再来审视一下普通话异读词的有关问题,就不容乐观了。这里想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我们关于普通话异读词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一、异读词的现实问题《审音表》收入异读词op多个,其中以D余已采用“统读”办法,消除了异读音,如“较”只读jibo,不…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体现了中央和国务院对推广普通话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这一活动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对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作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的人对普通话,以及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有个全面的了解。一、关于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  相似文献   

3.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新鲜的文化现象。作为一部“生活教科书”和“心灵启示录”,其突出的优点是:(一)强烈的“人生味”,即以作家眼光看历史人物;(二)浓郁的“文化气”,即给文学创作以文化底蕴;(三)明显的“学者风”,即借语言操作显学者风度。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现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的。《决定》中说:“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  相似文献   

6.
汉字多音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正因为这样,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颤”字就是一例。笔者在几所中学听课,不同老师对初一语文课本《老山界》中的“打颤”一词的“颤”字,注音各不相同;初二语文《飞向太平洋》中“震颤”的“颤”字,读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没弄清多音多义字的区别发生的混乱。多音多义字人们历来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群经音辨》就是前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宋·贾昌朝撰),本书在音义注释上非常讲究音异而义殊的原则,该看书序说:“一字之文,音诂殊别者  相似文献   

7.
关于方言语调的界定和把握,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全面展开,方言语调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对于与方言语调紧密相关的语音现象,宋欣桥老师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语调构成的语音形式,从语音四要素分析,音质成分在这方面表现得并不那么重要,主要表现在非音质成分上,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音高”上,其次是“音长”。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方言语调”的基本范围:(1)声调(字调)不准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话语调,其中声调(字调)调形的错误是影响普通…  相似文献   

8.
一年多来,我从“断代工程”简报上先后获悉李学勤先生关于“初吉”以及月相名词的解说,如:“吉的意义是朔。月吉(或吉月)就是朔日,因而是定点的。《诗》毛《传》暗示初吉是定点的。”(第41期);“经李学勤先生指示,我们相信《武成》《世俘》诸篇与金文中月相术语有不同的定义,而《武成》《世俘》诸篇的月相采李先生的定点解读”(第44期);“李学勤等从金文研究和文献学的角度都认为定点说难于成立”(第38期);李先生在《“天大曀”与静方鼎》中说“月吉癸未初三日,初吉庚申初四日。”(简报第62期);“这样的吉日多…  相似文献   

9.
歧义现象和语言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语言语词、语句的“多义性”是语言系统中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确定与不确定,单义与多义,模糊与精确,具体与概括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多义性是应当排除的,但是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或一时的疏忽,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影响交际活动的进行。这就是所谓“歧义”。从根本上来说歧义现象并不是一个语言理论或语法问题,而是一种逻辑错误。任何自然语言(民族语)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从属于言语(语境)大系统的。对语境的依赖性是自然语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语言研究中就不能把语言系统和语境及其所依存的文化传统割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六经之一的《尚书》的书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这一解释被现代学者认为是神学的和荒诞的。本文认为:(一)远古社会实体的统治形式是宗教型的,相当于《国语鲁语上》所说的神守;在专职的史家之前,巫师充当了整理并传播历史文化的角色;(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并没有断绝,而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后人找不到历史的来源,逐托名于上帝,如《尚书》中的《洪范》和《吕刑》两篇都说来自上帝;(三)口传历史多夹杂神话传说,给经典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加强了其宗教般的神圣地位。在经书中,《尚书》中的口传历史成分最多,神秘色彩最重,所述内容时代久远,以至被古人视为“天书”。因此说《尚书》是“天书”在人类学上是讲得通的,不是误解而是正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12.
同普通话相比,包头方言所固有的发音特点,在英语发音中,受某些音素的影响,即没有舌尖韵尾音“n”、“zh、ch、sh”与“z、c、s”混用,词尾音多、多一个声母。其改进措施为:通过学习普通话,提高语言能力,从而指导学生学习英语语音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汉语里的词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百万计,而一个词又有很多义项,有些甚至有几十个义项。比如对“方”的解释,新《辞源》列在读fang音下面的义项有18个,新《辞海》列有25个,《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列有36个,台湾《中文大辞典》列大的义项49个(含通假义义项),加上小义项总共60个。试想,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都认识的“方”,竟有这么多的解释和用法,那么,要掌握几千个常用词的用法该花多少气力!而有“方”参加组合的多音词就更多得惊人,如《汉语大词典》就收到了三百几十个(专有名词除外),并且大部分又不止…  相似文献   

14.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15.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阐释──中国古代诗歌之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早诗歌总集是《诗经》,这个名称是汉代定下来的.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用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远古、上古流传下来的诗歌,我们且认“三千”之数,那么被孔于(或周代其他乐官)删掉的其他二千七百首.是否还有迹可寻呢?现存“《诗》三百”,主要是西周时代的诗,有少量商代之诗(《商颂》是宋国人正考父依据商代的祭祀乐歌改写的),那么殷商以远至契、后稷时代的诗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流传下来的反映漳州音系的韵书有三种,即《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增补汇音》、《渡江书十五音》。本文拟探讨关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一书中的若干问题,于后两种韵书暂不讨论。《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清代嘉庆二十三(1818)年,是一本流传很广、陈炙人口的反映漳州方言的通俗的书。作者署名“东苑谢秀岚”。此书无序例,“东宛”究属何地,谢秀岚之生平事迹如何,文献不可征,皆不得而知。(十五音‘声母用“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八时英门语出喜”十五个字表示。韵母分为五十部,凡例中列“字早共五十字”:君坚金规嘉、干公乖经观…  相似文献   

17.
对普通逻辑有关推理的四个概念的辨正沈长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推理”词条下,从现代形式逻辑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以“推理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为条目,其中涉及了‘”推理...  相似文献   

18.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不少方言词汇、古语词汇、口语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按照"音从主人"的方式标注拼音。这些非普通话词汇及其注音在语言实践中很容易误读,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词典应尽量少收录这些非普通话词汇,尤其是拼音标注不宜采用"音从主人"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俞平伯出版有五个散文集:《杂拌儿》(1928)、《燕知草》(1930)、《杂拌儿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另有集外散文多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可分为早期(1918—1923)、中期(1924—1928)和后期(1929年以后)三个阶段。早期散文的文化批判品格反映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潮,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基调。这是在“五四”时代潮流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喷薄出来的反封建的激越心声,充盈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的文化批判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