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文学”一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为题材的文学,即写改革的文学;另一是指改革时期的新文学,即改革着的文学.目前在“改革文学”的论者中,有人专谈写改革现实的文学,有人则专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而有些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的人,往往不屑于去谈写改革的现实生活的文学,认为那是“甘当时代的传声筒”的文学,是不够“超脱”的文学,是不能算作“纯文学”、“纯艺术”的文学.而有些写改革现实的文学作家,又反对那种只重表现“自我”,无视社会时代,脱离现实生活,偏于“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的所谓“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生活”、“超越现  相似文献   

2.
郑玉琴 《南方论刊》2010,(7):112-112,109
英语口语教学由于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我们的学生只能在试卷上拼拼写写,而不是开口讲话,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而且每天接受听、说训练的机会相当少,这是制约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这种“哑巴”式英语,势必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3.
一、“以”应通副词“已” ,转译为“也”“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中的“以” ,有的教材将“以”当介词“在” ,但“以”作介词“在”讲时只限于引时动作行为的时间或地点 ,不引进处所。也有的教材把它前两句的“以”解释为介词“用” ,即“以”作为介词提前其宾语 ,成为“用钩写龙 ,用凿写龙” ,而后一句解释为介词“在” ,即“在屋室雕文写龙。”很显然 ,这种解释不能使三句中的“以”一致。若将“以”解释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而且这个对象带有表示受处置的意味 ,且这个介词“以”的宾语又提前。即“以钩…  相似文献   

4.
纵观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词的创作,可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春。即李温喜欢写春,以春景人词。在李煜不同的生活阶段,其词作中的“春”也有不同的表坎特征及涵义。生于帝王之家,后又继位为一国之君,李烂前期的生活是颇为著豪且惬意的。因此,其前期词的春,大都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渲染出喜乐温熙或清幽雅致的气氛。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以“春殿”、“临春”的虚写,将春处理为李煜在宫中纵情娱乐的背景,透过欢娱场面的表现,读者也可感受到春的温熙气息;而词末“待踏马蹄清夜月”,则展现了一幅清…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博大精深,内蕴丰富,既可按文体文类进行研究,又可按文本构成进行解析。各种文论除了依托于“阴阳”“刚柔”“奇正”等“两端互补”观念,还分别有各自依托的话语。就写人文论谱系构建而言,其更多地依托于“赋比兴”“言象意”“形神态”“理事情”等“三而一成”观念。关于这些“三而一成”观念的历史形态,可借助“道艺”观念加以梳理。先秦时期兴发的“赋比兴”已含叙事写人之艺,赋法中的纵向铺陈与横向铺陈分别被用以叙事与写人,而比兴本来就是写人妙方。秦汉以后,赋比兴写人之艺又催生出一系列偏重写人的赋。其间,基于形神兼备的写人实践,“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等文论观念得以产生。宋代以降,“形神态”“理事情”等写人观念逐渐形成,后被广泛运用于明清小说戏曲批评中。对此,若进一步借助“体用”观念加以梳理、统合,一条若隐若现的写人文论脉络便渐趋明晰。由此可生发出一套由“意象”“意境”“意味”三要素通贯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写人文论谱系。  相似文献   

6.
“写长法”在大学英语专业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试验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写长法”为理论框架和教学方法,根据大学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课堂任务写长法”,在英语专业大二两个班级中进行了试验性研究,本项研究结果验证了“写长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论谢榛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棒论诗尊唐抑宋,除了深受严羽影响外,也是由他的审美标准决定的。谢榛在严羽“妙悟”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主张以琢句来表现妙悟。他首先把情景两个范畴固定为对待关系,即现代美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把情景的“相因偶然”看作诗歌创作的天机,诗的最高境界是入化。因而不满意宋诗“先立意”的作法,而推崇唐诗重在情景适会,殊有天趣。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金瓶梅”三字作为小说的书名,其美学上的用意别具匠心:以“金”兴,以“瓶”盛,以“梅”衰,谱写西门庆这一恶霸、商人、官僚、地主家族的兴衰史,从而喜现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观照。写潘金莲、李瓶儿先后成为西门庆第一定爱的女人时,标志着西门庆之“兴”与“盛”,写庞春梅成为周守备第一免受的女人时,标志着西门氏之“衰”。或以“彩线贯珠”为基本结构方法,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写西门庆;或以网状结构为小说主体部分,将府内府外相结合而以写府内为主;或以辨状结构,由近及远,由西门氏府内而写向社会。旨在说明钱权交易必导致人对物欲和淫乐的贪求,导致官场的黑暗,导致时风的颓败,其结果是,于国则破.于家则亡,于个人则难以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周莹 《南方论刊》2005,(3):66-67
听力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它是最基本的语言技巧之一”。它常被列于外语教学四项基本技能之首。按照教学法理论,这四种技能可分为接受(听、读)和表达(说、写)二种。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而在听说二项中,听又显得更加重要。因而听力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说、写能力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听力课的教学效果。一、影响因素1、语言因素。学习语言,对语音语调一定要有较强的辨音能力。语音问题在听力教学中不容…  相似文献   

10.
高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后,用于检验复习效果的各类考试明显增多,因而考后评讲就成为高三复习阶段一个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质量的评讲,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促进历史复习教学向纵深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上好高三历史评讲课,我们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讲“审题”。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杨佩瑾先生是江西的文学大家,而杨尚奎同志则是建国后中共江西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以一个小说名家的手腕来写一个国内知名的领导人,这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很大的“悬念”。因为介于文史之间的人物传记,随着一个世纪、一段革命史或建设史的消失,近年来出得不少,但能够使人满意的,并不算太多。杨佩瑾先生能象写小说一样熟练来把握人物传记的写作吗?这本书能够吸引人、会有文学或史学价值吗?读完《杨尚奎传》,这些“悬念”也就释然了。用句套话,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32万字的书的。可以说,杨佩瑾先生写得很熟练,结构谨严,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2.
教学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提高高师实习生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意义、高师实习生写教学后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怎样写好教学后记等方面论述了教学后记是提升高师实习生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六朝诗看中国古典诗歌结构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题-铺写-反应”的“三部式”结构是六朝诗歌的“定准”结构,其中“铺写”是主体支撑部分;而“对仗”又是“铺写”环节中的关链要素,对仗集中于“三部式”结构中间部分所蕴含的“美学动机”则是利用其独具的工稳对称性,将意象、声律统一进结构之中,建构起一个更具多维空间形态的诗歌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4.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15.
季氏当国,把持鲁政,鲁昭公于廿五年立意铲除季平子势力,大夫子家驹以牛马尚能“对委己者柔”的道理相劝阻,隐喻鲁国民众则也会“顺于食己之人”。但未被采纳。结果政变流产,昭公长期逃亡国外并客死晋邑乾侯。昭公、季平子君大夫之间的博弈不只是“民为邦本”底线要求在春秋学语境中的一次生动演绎,还交织着君臣一伦形式与实质、“得名”与“得民”的对冲。昭公是君,但已名存实亡,徒有礼制形式的合法性。而季氏大夫篡权,虽非礼却因有政绩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具有实质的合法性。于是“得民”比“得名”更有道义力量。礼制形式必须服从于实质性的人民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读过一些地方史著作,也看过几本关于某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作品,印象是地方史往往并不着重突出某一城市(城市史著作除外),故只有“面”而没有“点”;而写历史文化名城的著作反过来只有“点”没有“面”,于是缺少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最近读到由湖北省中国历史学会和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编纂的(中国历中文件名城随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27万字),感到作者突出地以写地方史的方法来写历史文化名城,因而能兼取两者之长,做到“点”“面”结合,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地方史著作要写得好,首先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相似文献   

17.
闲愁最苦──《珠玉词》文本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倚声初祖”晏殊的词,尽管先贤有所谓“珠圆玉润”、“温润秀洁”的颖慧体悟,但现行的文学史给予它的评骘仍然是沿着王安石所谓“为宰相而作小词”①的轨迹滑行,如余冠英《中国文学史》:“作为太平宰相的宴殊,他过着‘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佳客必留’,‘亦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的生活,一生宦途得意,未遭什么大的波折②,就很自然地继承了五代词风的绪余,酷爱和他一样身居相位的冯延已词作,把词当成娱乐遣兴的工具,或写男欢女爱,轻歌曼舞,或写那些枯燥无味的祝颂之词,表现了雍容典雅的阶级情趣。”认为晏殊词表现了…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许多是被“神化”了的。战神、爱神、复仇神、丰收神等等,都是人的有关思想意识、感情心态的神灵化,为现实中的人所不可企及。中世纪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大量的田园牧歌、山水诗和游记中,人是被“物化”了,被“物化”成为自然山水或花草树木之类。文艺复兴之后,文学作品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写人的真实性格,这是一大发展。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它还不足以充分描写现实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人,完整而多样的人,统一而变化的人,有着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随着文学的发展,不少先哲便提出要写“复杂性格”。有的人则把“性格”一词的概念无限扩大,使它包罗万象,变成和“人物”完全相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工夫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致知过程,还是德性践履,都关乎工夫。其二,工夫又与本体相关,这一关联中的工夫主要指践行活动或人对世界的广义作用。工夫的实质在于“做”或“做事”,本体则表现为“做”或“做事”的内在根据。哲学之为哲学,需要从道、智慧的角度去理解,应当避免因过度强调术而导致从“道”走向“术”。从总体上看,工夫侧重于有意为之、勉力而行,这与不思不勉、自然中道的道德境界有所不同。人在社会中的创造活动,具体表现为一个工夫的展开过程。人以工夫为作用、做事的方式,同时也使工夫具有参与人的成就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